今年“五一”前夕,笔者在一位退休教师的推介下,走访了地处偏僻山区的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板安窑村喜好种田并乐此不疲的八旬老大娘——郭雪桥。郭大娘今年80岁,早在十年前老伴离他而去,但老人看上去并不显老,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谈起种田经历时,老人总是流露出很多的自豪和快乐。2006年春的一天,老人看到儿子闷闷不乐,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当得知儿子儿媳想南下打工却放不开家里的责任田正左右为难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说:“你们去吧,田地我来做。”
转眼十年过去了,郭大娘不仅包种了自家五亩责任田,还包种了村里三户人家的田地。这些人家有的是年老体弱,有的是迁往外地,更多的是外出打工了。为了不使田地撂荒,她全都包种了下来。种田种地,辛苦劳累,何况她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种十几亩田地确实不容易。问及缘何一个人要种这么多田地,郭大娘笑呵呵地说,年轻时饱受饥荒之苦,以前想种田都没机会,现在看到周边一些田地荒芜就心痛不已,总想着要把田地利用起来。现在政府对种粮食进行补贴,种粮的劲头就更足了。为了伺候这些田地,郭大娘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除中午回家吃中饭外,一直忙到太阳下山才回家。
中国人民优良传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老农民还一直保持着、不信请您到农村看一看,像郭大娘这些70-80岁老农民还拿着锄头种地!他们爱惜土地、爱惜每一粒粮食,一辈子以种田为荣,对田地独有情种,这种工匠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和赞赏。
老人视土地如命根的情愫,折射的是中国农民的土地真理——“地荒则粮荒,粮荒则人心慌”。多少教训历历在目,几多警言不绝于耳,堪叫世人刻骨铭记:粮比钱贵,土地金不换。
如今,虽然科技进步将人的体力、脑力解放出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老一代农民的敬业担当、工匠精神却必不可少。
曾几何时,农田撂荒现象屡见不鲜,农民叹息“良田长高楼”;现如今,惠农之策层出不穷,农民种地免赋税拿补贴。田野之上,人们播种希望,也必将收获希望。
作者单位:山西省壶关县树掌中心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