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敖思明:官员加钱“早退”实为不进反退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7 录入:吴玲香 ]

时下,延迟退休是社会热议话题。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但在湖南一些地方,近期却有一些年龄并不算大的“局办委”或乡镇“一把手”、重要班子成员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按照地方“公务员50(50多岁)以上可退居二线、享受比在职时更高待遇”的政策,自请“早退”,成为“休而不退”的“散吏”。(人民网45日)

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不少打散的机构开始合并、撤并,以及过往地方超配干部需要消化,加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不断完善,让一些地方不得不一代新人换旧人。但为了避免引发矛盾纠纷,于是鼓励适龄领导干部主动退休的做法就纷纷出炉,其中湖南这种加钱“早退”的做法只是其中之一,对于部分升迁无望,工作压力山大的领导干部无异于一条新的出路。不过人为制造“吃空饷”的问题也必须正视。

通过加钱“早退”的方法,的确可以刺激一部分领导干部主动退居二线,但为什么限于领导干部,而不是工作量大、任务重的普通工作员?试问普通工作员就该顶着科员的帽子干至6065岁退休?再则,50岁就试图“早退”的官员,真能指望他们享受着高一级别的待遇发挥余热,做好传帮带,继续为人民服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这种加钱“早退”的政策,即使打着为年轻干部让路的旗号,也难掩背后以权谋私的本质,也凸显了官本位和利益改革之难,根本就是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绊脚石。所以,加钱“早退”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而是一种倒退。

现在地方借助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推进“干部年轻化”,除了响应中央号召之外,更是基于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但不能“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曾经湖南地区屡屡出现的官员子女“萝卜栽坑”及“火箭提拔”产生的前车之鉴,已经让提拔年轻干部成为一些地方领导头疼的问题。因此,为年轻干部腾出位置,不是从中老干部的年龄上着力,更不是讲究拿钱为人事改革铺路。只有干部上的清白,下的坦荡,才能走出“吃空饷”的窠臼,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找到正确的出路。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需要大批才能之士投身其中,这也为人才搭建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这也为干部跳出不合理的“早退”怪圈指出了解决之道。因此,人事组织部门对这些试图“吃空饷”的“闲散人群”,不能任其逍遥,应把他们集中起来,充分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和资源,让他们在推进农民脱贫增收上发挥余热,不仅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更兼顾了社会公平。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该上的上,该下的下,不让能者落寞,庸者得利。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