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离任,不仅要审“经济账”,如今更要审“生态账”。2015年江西省新余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前已经完成对该市渝水区原区长和市环保局原局长的“生态审计”。(《 人民日报 》(2016年03月21日 09 版)
干部离任以往要“审钱”,如今还要“审生态”。值得一提的大背景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的重大改革决定,为的是实现永续发展,这也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种具体践行。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也是从制度上保障干部政绩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引导干部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应有之义。
生态审计,是一种发展观念的突破。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唯GDP的政绩观,也催生了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损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的雾霾天不断增多,一些地方的地下水遭到污染,都与“只重经济、不重环境”,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的发展观念和做法有莫大关系。这样的发展,是背离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也不是百姓所期望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给后辈留下的不是“乘凉树”,而是沉重的“生态债”。
由此可见,这一被称为“审山、审水、审空气”的生态审计,无疑可以从制度层面矫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倒逼其增强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时间是试金石,政绩需要时间来验证。离任生态审计也好,离任经济审计也好,都不应是“马后炮”,亡羊补牢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未雨绸缪才是制胜之道。
须知再严格的干部选拔程序也只是提供了一名干部入职的"门槛",干部迈入"门槛"后做什么,仍然需要加以监督。一段时期以来,“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委监督为时太晚”的现实导致一些地方重亮点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施政行为还时有发生,有的对“短平快”的政绩项目兴趣浓厚,大举借债搞“政绩工程”;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有的“新官不理旧账”、“一任一张新蓝图”。可以说,上述现象的发生具有必然性,是长期以来监管缺失造成的后果。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建设是如何拿到审批的?事后追责真能挽回环境损失吗?
事后追责不如事前预防。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体干部,要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习惯。领导干部只有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才能行稳致远。唯有加强对干部任职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个时段进行全面审计考核,加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严”齐发力,既注重事后审计,更注重过程审计,审计的威力才会得到全面彰显。对离任干部要重在审计考核“过去时”,看是否有竭泽而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抓发展的情况,是否留下许多政府债务一时难以还清的情况,是否表面是“新思路”、“大动作”实则为难以收拾的瞎折腾,而他本人拍屁股一走了之的情况。对现任领导要重在审计考核“现在时”和“将来时”,要通过认真检查本地的发展、本地的政府债务和本地的大项目,看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否遵照经济规律,有没有传承前任领导好的发展战略。所谓“将来时”就要看是否注重发展的长远性、可持续性,有没有出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同时要探索一种对领导决策进行常态监督的机制,包括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充分听取和参考民声民意等。
我们希望看到亡羊补牢式的查处,更希望看到实实在在的自我改革的行动。只有随时对项目进展进行考察、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果断喊停,将那些无视长远效益的“短视干部”调离重要岗位,将生态效益纳入到领导干部日常考核之中,督促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才能真正让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诚如此,离任生态审计才不会是“马后炮”!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