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期待更多归雁在乡村振兴中大展宏图

[ 作者:杨维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13 录入:王惠敏 ]

  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青岛市市长孟凡利代表说:“将实施农村归雁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退伍军人等在外人才回乡服务、返乡创业。支持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繁荣,带动更多人就近就业。”(《人民日报》3月10日)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新型农民队伍。但在这些年的外出务工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一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扎堆挤向拥挤的城市,很多地方的乡村因为主要劳动力的流失已日渐萧条。怎样吸引已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怎样让从农村走出去的高校毕业生和退伍军人重新返回家乡贡献智慧和力量?怎样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乡村经济发展体系,让亿万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些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新时代命题。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和国家已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很多地方党委政府也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比如,在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山东省青岛市聚焦“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创新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培养和建设一支以返乡创业人员为主体的新型农民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实际、立足长远,采取多种措施抓紧抓好。

  一是增强乡村吸引力。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之所以萧条,就在于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挣现钱”了,乡村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缺少人气,没有了生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选好带头人,搞好发展规划,建好必备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人气,增强乡村吸引力,让更多“归雁”在家乡就能得到发展,实现人生梦想。

  二是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全面加强群众宣传和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农民人文素质,使他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勤劳动、敢创新的习惯。通过评比、提醒、曝光等方式杜绝传统陋习,让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三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四是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全面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通过建立家乡微信群等方式,与在外务工人员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开展经常性的线上服务,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时代性。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具有新思想、具备新技能的新型农民。期待更多受过大城市熏陶、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村“归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大展宏图,谱写辉煌的人生。也愿基层党委政府出台多种激励措施,努力吸引他们、善待他们、培养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利益上有保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