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至29日,河北、甘肃、青海、河南、福建、江西、黑龙江等省份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均把产业扶贫视为重要的工作部署。(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1日)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时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扶贫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近日,多省份召开扶贫工作会,明确产业扶贫是关键,比如青海省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采取产业集中发展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建立良好市场氛围;黑龙江省采取了“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农村经济引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军中去。顾名思义,笔者认为,今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一条正确道路,引领产业扶贫浪潮。
自古以来,富民与贫民的存在不以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亘古不变的定律。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大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国情,如何让贫困农户致富,脱掉贫困的帽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疑难杂症”,近年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无论从基础设施的提升,再到困难群众的慰问帮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纵观全面,我国贫困形式依然严峻,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彻底改变贫困面貌,产业扶贫是关键。
产业收入依然是贫困群众收入的主要手段,立于当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劳动力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农村人口结构调整。如何将劳动力留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产业发展是迈出贫困门的钥匙。
在农村,因为农村市场劳动力价格低、土地贫瘠等原因,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因地制宜,建立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贫困地区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通过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组驻村帮扶的方式下,通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科学规划,找准产业发展项目,不“纸上谈兵”、不走形式,将”三严三实“精髓用到地方扶贫工作中去,鼓励贫困农户、剩余劳动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拓开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脱贫路子,不辜负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永远脱掉贫困的帽子。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