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山东:银行信用社助力农民工贷款购房

[ 作者:丛民 朱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8 录入:7 ]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南北社区农民闫海生常年在外地的建筑工地打工。近日,他花了25万元,在当地买下一个100多平方米的住宅。“我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刨去日常消费,也能积攒下3万多元,但一次性购买新房,我的存款还差不少。多亏当地的银行信用社,给俺贷了5万元,3年还清。”闫海生告诉记者。

像闫海生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像城里人一样,能在银行贷款买房。“太高兴了,俺的住房贷款终于批下来了,真没想到咱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贷款买房。”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某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小于,向当地农业银行顺利申请到33万元“农户新居住房贷款”(以下简称“新居贷”),买下离单位不远的“城中村”改造楼盘里的一套新居,圆了自己的住房梦。小于夫妻俩月收入稳定在8000元以上,贷款产生的所有债务支出低于总收入的50%,同时,烟台市住房置业担保中心还为其提供了担保。

家住山东省东营市吴杨村的村民吴英刚,也是好事不断。用他自己的话说:“政府不仅给俺们像城里人一样办理了宅基地房产证,还可以贷款买房,我家很快就要住上新房了。”在吴杨村这个有着200多户人家的行政村中,已有73户农民像吴英刚一样,在当地办理了“新居贷”,购买了新房。这些通过贷款住上新房的农户,大多数通过外出打工所得来偿还房贷。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从村落旧房搬入社区新房。在这种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面临着资金不足、周转不便等问题,拿不出足够的购房资金。记者了解到,因为农村宅基地属集体土地,不能办理产权证进行抵押,加上农民种植收获的季节性较强,外出打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很难做到每月按揭还款。所以,过去农民对办理房贷“连想都不敢想”。

2009年起,山东省启动了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为帮助农民解决“捉襟见肘”的资金问题,山东省不少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时跟进,创新开发了农村住房贷款业务,主要包括自建房贷款和村民公寓贷款等。

统计显示,目前农行山东省分行已经有19570多户农民借助住房贷款住上了新房,贷款金额达4.27亿元。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民住房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建房或购房总价款的60%。东营市胜利农村合作银行创新推出“福安居新时贷”,为农民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并且购房时不需任何抵押就可申请贷款。

与城镇居民住房按揭还款不同的是,农民住房贷款是信用贷款,是农户小额信贷在新时期的补充和发展。如“新居贷”是农行山东省分行推出的一个专门支持农村住房建设的产品,贷款限额30万元,贷款期限20年,每半年进行一次等额本息还款,减轻了还款压力。同时,他们还创新设立了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政府部门的助推下,由社区居委会按本社区贷款总额的3%5%统一缴纳,存入专户。这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不需任何抵押,就可从农行获得数额不等的贷款。

与此同时,农行山东省分行针对富裕农户在县城拥有住房的现实情况,研发了“农户房抵贷”产品,即以本人名下的住房作抵押,发放用于购房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农户贷款。截至201511月末,“农户房抵贷”余额36.49亿元,不仅盘活了农民财产,有效解决了担保难问题,也提升了新发放农户贷款质量,推动了农户业务转型发展。

今年43岁的淄博市淄川区下午村村民董兰村告诉记者,他与妻子两人同在当地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一个孩子正在读高中。一家三口以前居住在平房里,周围环境欠佳,道路狭窄,交通拥挤,工作不便。201510月,他们从农行办理了贷款。目前,全家已经搬到了面积123.3平方米的新房。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元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地位,而“三农”问题的瓶颈在于融资难,要想破解这一难题就要“特事特办”,就要探索农村金融的不断创新。只有金融创新不断支农、助农、惠农,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繁荣。

2015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7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促进1000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目标。之后,山东省又出台《促进7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实施方案》,让山东城镇化又往前走了一步。201512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释放了房地产库存要靠农民工消化的信号,鼓励农民购房成为主要的着力点。

山东中原地产投资顾问总监薄夫利表示,预计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鼓励农民工购房,三四线城市将迎来利好。“如果破解二元对立结构,为农民工提供同工同酬待遇,保障其五险一金,再加上三四线城市本身房价不高,农民工承受的压力相对小,对增强农民工的购房能力很有利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工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