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翔:乡村教师要加大社会认知与生存培育力度

[ 作者:余翔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4-13 录入:王惠敏 ]

——对乡村学生空谈“反正要好好读书”的反思 

上学期临近期末,一个学生在周五自习课上左顾右盼无所事事,一探究竟,他在坐等周末放假回家玩手机。催问之下,我们做出了问答:等工作以后如果妈妈要换手机怎么办?就给她换最好的手机;现在最好的手机价格是多少?六七千吧;怎样才能给她换最好的手机、以后做什么工作、每个月挣多少钱、攒几个月工资换最好的手机?没想过,现在的任务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以后要找编制内稳定工作还是去公司还是创业做生意:要去公司、去游戏公司;做开发、体验还是别的?就是都做……你要具备什么能力公司才会接受你?反正就是要好好读书……我还逼问了他很多问题,他最后都以“反正就是要好好读书”作为终结。不得不承认,在我工作生活的地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的这种状态很普遍,他们不知道每一个阶段做什么才能对以后的人生负责,高中阶段还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任何想法,只能笼而统之地认为“反正要好好读书”,以致不能脚踏实地真正做好眼下读书学习的任务。

那天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把“要好好读书”的空泛之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也是从这个高中学校走出来的,这些乡村学生的状态我经历过、我都懂。庆幸作为本地学生的佼佼者高中毕业考到北师大学习了4年,感谢毕业后1年在昆明一个辅导机构短暂的培训工作,让我对现在的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庭以及城市、乡村有了更多维度、更多视角的理解。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结合个人经历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梳理,感到作为乡村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课本知识、呼吁读书改变命运之外,我们还要将读书如何改变命运补充得更饱满、更充实并融入课堂,讲述于学生。

第一,要引导学生对个人长期目标有起码的思考。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我的路会怎样,或者提醒我思考我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在我们村,做每件事前能思考工作的意义、工作长久性和作出规划的人屈指可数,能有点规划并长期坚持的都过得不错。我在昆明做培训时一对一课程辅导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自不必说,但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至少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一个小学生,对自己长大了想做什么目标明确,并思考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然后反推需要去哪个大学学习,为了去这个大学,从哪个高中考上的概率更大,然后现在需要努力考哪个初中。这让我瞠目,虽然他思考的并不深刻有点片面,但是思路的确很清晰。他所思考的问题是作为农村娃的我在读大学时才开始思考的事情,所以我虽然顶着北师大的光环,毕业后选职业找工作却走了一些弯路。而我现在所教的乡村学生却只知道“要好好读书”,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省城那些条件优于他们的同龄人在小学就已经有了人生规划并已开始行动。这个城乡差距太明显了,我们乡村教师任重道远。

第二,要引导学生对读书的效用有理性的认知。在农村的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全部希望寄托于子女好好读书,成绩好就是读书的目的;包括我自己,一直读到大学毕业需要考虑养活自己了才幡然发现除了读书我什么都不会。现在反思,那是因为当今社会,获取知识已经不是读书的第一目的。诚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获取知识是一项主要任务;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切不可把讲授课本知识当作唯一任务。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面对生活的态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素质,让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提升。唯有如此,乡村学生才不至于把一切问题泛泛地归咎于“反正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不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是泛泛而谈的托辞,而是需要认真三思:要提高什么能力、要读什么书、怎样读好书——然后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

第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有基本的分析。这是一个涉及个人能力、人生价值、社会需求的问题,要求学生既知晓自己几斤几两,又看清社会现状,还要找准自己想达到的社会地位,分析差距,有的放矢。简单说就是,找准定位,努力实现。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是承担风险的能力,担当责任的范围,以及在这个社会上的影响力。风险担当能力的提高,社会地位的上升,靠的不是吃苦,而是会思考的大脑。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大部分流水线工人和门卫、保洁员们,大多出售时间来赚钱,这是赚钱方式中最简单的一种。简单,就意味着可替代性强。因为能够做这个工作的人越多,个体的劳动价值就越低。我一个同村发小,大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推销信用卡,卖着苦力拿着微薄薪水,但她在自我剖析之后,一边摸爬滚打一边通过一门门考试最终拿到执业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成为了高级白领。这就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具备的能力,立足自身条件,学习社会稀缺知识,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要引导学生对贫穷和努力的内涵有积极的理解。畅销书作者王远成在《别扯了,时间才不会改变一切》中说:“穷人,往往更加安于现状,他们不曾改变,也不愿改变,却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结于丧失了好的时机”。作者忽略了一些贫困人员的客观劣势,有失偏颇,但总体上不无道理,特别适用于乡村学生:暂时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不去改变,不愿改变。我们要告诉学生,千万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摸着孙辈的小脑袋说:孩儿啊,爷爷奶奶这辈子的希望就靠你了。眼前的贫穷是现实,立足现实,不烦让学生设定一个小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奋斗,为了有一天给爸妈换个新手机时,不再忐忑地去数钱包里的余额。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越努力越幸运,得到一个机会是因为曾经努力过,而不是因为时间的延续。如果时间可以改变一切,那就不存在贫穷的代际传递了,要摆脱贫穷,只能靠努力奋斗。

第五,要引导学生学会平衡自己的心绪。这是一项社会生存技能,因为没有人能够在方方面面始终处于社会领先地位,而不付出努力。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容许别人比自己优秀;二是必须明白,努力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成果的。我就遇到过有的学生对于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成绩突然超过自己心生嫉妒,不再往来,这种现象极不正常。我们要让学生清楚,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在职场,遇见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其实是件好事,他会督促自己不断进取。要平衡自己的思想,向优秀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修正自己的道路,杜绝三心二意。我上一届的一个农村学生,在去年高考中失利,差两分分达一本线,他问我怎么办,要不要补习?我告诉他:你自己思考,你将来想要什么,怎样补习才能取得进步,想清楚再做决定。他最终选择去邻县上补习班,他说,那里的学生更优秀。他补习期间,我们经常交流,我会给他一些好的试题练习;他会向我咨询一些困惑,也会提及那边的学校、老师及同学的差异,言语间透露着匆忙、自信。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仍自觉坚持严格作息,上网课、刷题。我确信,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他会取得进步、收获成功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