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前,快速化的乡村建设往往被当作工程项目展开实施,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拆除建设工作。然而,对于拆除中所产生的废旧材料却无人愿意分拣,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姜嫄村位于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自2018年起,在“厕所革命”政策的推动下,为有效提升村民生存环境质量,杨陵区政府采取统建方式并建立分担机制展开了农户改厕的拆除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施工队追求效率,漠视了废旧材料的剩余价值,将其当作建筑废料进行清运、填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且此工程项目由政府委托,施工队完成建设,村民在此过程中缺乏参与感,更是意识不到参与建设中来可以创造的价值。基于此背景,在驻村指导建设中,我们建立了一套带动村民参与废旧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工作机制,使施工队在施工进程中留出一定弹性,让村民意识到废旧材料价值的存在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提升其节俭意识及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本文通过总结此实践经验,以期为乡村建设中建筑废料的循环利用带来启示。
1、建筑废料变废为“宝”
1.1 项目概况
在姜嫄村改厕过程中,为满足后巷道抽粪、通行、降低安全隐患等要求,需拆除宅基地之外的违建建筑,因此产生废旧材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当下乡村建设中对于废旧材料清运、填埋的选择,大家往往将其当做建筑废料的一部分。然而,在各方乡建者共同协作下,通过推行村民参与下的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模式,使得拆除中产生废旧材料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为村民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当下,在姜嫄村,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从常识已变为了一种社会共识。
1.2 建筑废料回收变为共识
如今,走在姜嫄村农户改厕的施工现场,村民清理废旧红砖的场景是很常见的:他们蹲坐在自家后院中,手拿瓦刀,对着地上的红砖反复地敲敲打打,动作熟练,声音清脆,身旁不时地还会出现一位村民,用砖钳将被敲打后红砖整齐的码放到一旁的空地上,前后工序紧密相接,画面很是和谐。有一位正在清理废旧红砖的村民曾这样说到:“这些红砖好的很,不能浪费啊”。他的话让我们深感触动,“不能浪费”并非仅是口头上传颂的节俭美德,从村民们的实际行动中来看,它更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种行为习惯。
1.3 建筑废料再利用变为美丽院墙
眼前这些美丽的后院墙貌似很难与建筑废料之间产生联系,但是在这些洁净的水泥砖背后,与之相衔接的却是村民们辛辛苦苦清理的废旧红砖。它们在匠人师傅的“精雕细琢”之下,充分发挥出了使用价值,由废料换得新颜。
1.4 建筑废料变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通过倡导村民们参与建筑废料回收,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节俭意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在2018年驻村指导建设期间,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每户村民能够清理完成1000-1200块红砖,施工方以当年市场价的一半进行收购,每户可收入300-360元。除此之外,通过建筑废料低技化再利用的方式,废旧红砖利用率达到了近45%,与全新红砖砌筑墙体相比每户节省造价近14%,与全新水泥砖砌筑墙体相比每户节省造价近11%。由此看来,建筑废料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须合理利用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2、如何变废为“宝”
在姜嫄村农户改厕过程中,建筑废料能得以有效利用,其重点与难点皆在于如何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使其参与到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来。对此,我们建立了以“村民参与”为目标导向的工作机制,通过适时择机组织村民参与建筑废料回收及低技化再利用的方式诠释“俭”文化,提升村民的节俭意识,激发村民参与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的积极性。
2.1 以村民参与为目标导向的工作机制
以村民参与为目标导向的工作机制,其主要涉及村三委,施工队,驻村规划师,村民4方人员。在此工作机制下,各方人员责权明确,并形成了相互制约关系:驻村规划师在设计图纸中需明确建筑废料再利用方法并进行量值估算;施工队负责采购建筑废料、监管施工效果;村三委负责动员组织村民参与,保障村民利益;村民负责清理自家后院建筑废料。考虑到回收建筑废料耗时较长,为防止其影响施工进度,各方人员通过多次协商,依据正常施工速度(拆除2天,清表2天)明确村民进行回收建筑废料平均时间为2天,之后正常进行清表工作。而在采购问题上,施工队与村民经过协商明确以设计图为准,对于不影响建成效果并能正常使用的建筑废料以当年市场价格的一半进行采购。通过此工作机制,赋予了建筑废料一定的经济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更是为村民走出家门参与公共空间营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适时择机组织村民参与建筑废料回收
在村民的惯常思维中,建筑废料往往是被倾倒在村外沟壑中的废弃物,是没有人要的“垃圾”。因而,在建筑废料回收的过程中,村民们的参与热度并不高。鉴于此,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我们以带动“部分村民参与”为入手,使其认识到当下建筑废料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以此带动更多村民们参与到建筑废料回收中来。在此过程中,农民丰收节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秋收的喜悦之后迎来了农闲时节,村民们开始进入晒晒太阳,唠唠家常,看看电视的休闲生活状态。借此时节,在村领导动员组织下,我们带领十几位村民共同清理后院拆除后的废旧红砖,施工队按约定的价格向村民进行收购,以此消除村民们的顾虑,使其认识到了昔日的废弃物,在如今却可以变废为“宝”。
在乡土社会的熟人关系网络中,村民更信任村民,带头参与建筑废料回收的村民们在唠嗑的过程中向其他村民展露着自己的获得感,使更多的村民接踵而至,参与建筑废料回收的积极性也在逐渐高涨。
2.3 建筑废料低技化再利用诠释俭文化
于村民而言,建筑废料是不美观、使用价值不高的。因此在乡村盖房子,村民往往会选择购买新砖进行建设,并不能接受使用废旧红砖。面对此情况,我们通过引导村民参与到废旧红砖再利用过程中来,并以最为常见的传统建造技法,将其与廉价的水泥砖搭配砌筑,应用于中线以内墙体、厕所墙体、腰线,墙花等部位,再结合点状窗,条形窗的点缀,建设出了简约而富有现代化风格的墙体形式,使得村民在见证废旧红砖变成美丽院墙的过程中,得以充分感受“俭”文化的实用性价值,转变其思想意识。
3、个人思考
从此次实践探索中来看,建筑废料变废为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满足村民利益诉求、发挥乡村熟人链效应及转变村民思想观念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广大村民的力量,使得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得以有效实施。对此,着眼于整个乡村建设过程,笔者仅就个人不太成熟的思考谈几点看法。
3.1 村民参与乡村建设首先要有利可图
当前在乡村建设中,唤醒村民家园责任意识,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就我国乡村发展现状来看,村民收入较低,为了谋生,进城打工已是常态。因此,留住村民并推动其参与到家园营建中来,首先要保证村民在建设中有利可图,满足其养家糊口的需求,进而引导村民从“有利可图”到“应到如此”价值观念的重塑,推动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
3.2 解决乡村问题要发挥熟人链的优势
我国乡村量大面广,建设任务繁重,解决乡村问题,最重还是要靠亿万村民。而且在乡土社会固定的生活状态下,村民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通过一张张私人关系网络,有效地应对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乡村建设中,通过熟人社会下的人际网络关系,以点带面的调动广大村民建设乡村,改变乡村,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将会是解决乡村的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3.3 村民思想陋习从参与营建中改起
快速化的乡村建设进程中,村民养成了“懒私油赖”的生活陋习,只想充当最后成果的享受者,乡村建设更是步入了建设容易,管控难的困境。然而在传统乡村自组织建设过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承载着村民的真实诉求,体现着其固有的文化观念和行事准则,与村民之间建立着思想意识空间化、空间内涵意识化的互动机制。因此,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建立村民与乡村聚落空间之间的联系,使村民在参与空间营建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得以教化并能更好的作为价值主体去享受乡建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
4、结语
本文所述的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是指在农户私宅改造中直接利用拆除的废旧红砖进行再次建设,着重处理的是“村民、废砖、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整个乡村建设过程中来,关于建筑废料的利用,除了这些老旧材料之外,还包括混凝土废块、木材及金属废料等废弃物,而对此需要我们在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鼓励地方政府、施工队、村民们能主动消解乡村的这些建筑垃圾,使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北斗城乡规划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