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作为商业银行,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刻理解和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如何加大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力度,破解乡村振兴发展的投融资难点问题。
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供给,是由其功能属性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商业银行追求的发展目标。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业银行往往难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平衡,经济效益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了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通过激励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千方百计扩大业务发展规模。长期以来,在资金投向上,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热衷于大行业、大企业、大项目。而乡村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小微企业和农户,除了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性银行专项资金投入以外,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还远远不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切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要始终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个最大的社会效益目标,制定和落实各项具体经营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有商业银行要有责任担当,在加强乡村建设、助力民生领域发展、破解社会痛点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持引领作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在金融领域贯彻落实的责任心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支持乡村建设投融资工作力度。比如,加大对农村道路、农田改造、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旅游、农业产业化等建设项目信贷资金支持。二是大力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破解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题。普惠金融涉及小微企业和农户,商业银行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基层网点及县域、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覆盖面。针对农村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需要,专项配置普惠金融贷款规模。三是做好金融产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县域农村特点,做到“一县一策”,因地制宜。商业银行在选择扶贫支持项目资金投入时,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只有把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起来、发展壮大,才能增加农民就业、吸引农民回乡创业,从而真正增加农民收入。
二、正确处理支持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速度和质量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一对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就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质量优先,在金融支持乡村建设质量提升上着力,这是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把握的方向和关键。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对乡村振兴建设投融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形成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金融支持要注重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并非做什么都给予支持,而应该通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正确引导资金向乡村经济结构优化方向流动。新时代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区位选择。按照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定位要求,培育具有新需求的发展潜力乡村,发挥自然资源及地理区位优势,形成要素集聚、特色明显、效益突出的产业主导的乡村。二是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选择拓展市场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关注贫困地区,重点关注市场化运作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环保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三是支持生态文化保护。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支持生态保护良好的宜居乡村建设,支持具有民俗特色的乡村。四是支持创新型的乡村建设。比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云农场、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关系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业务创新始终与风险相伴随。如何求得创新与风险的平衡,既考验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又关系到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创新业务经营模式以及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风险防控技术手段。比如,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为了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缺乏抵押品以及“短、小、急、频”的特点,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简化了微型企业贷款流程,另一方面,推出联保贷款、无抵押贷款、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以及针对新兴技术型、绿色环保型企业的信用贷款等创新业务。
商业银行实施普惠金融,不能依靠传统的信贷业务,而是要提供多方综合金融服务,需要创新的思维,深入把握其科技属性。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同样不能全靠传统的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而要以科技为支撑,大数据和互联网、智能技术提供了零售业务新的风控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又为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风险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条件。
四、正确处理资金支持与智力支持的关系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仅发挥金融资金“输血”功能,而且要重视乡村经济发展智力支持,因地制宜,善于将资金支持与智力支持有机结合。
一是普及经济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经济金融意识。商业银行相关业务人员利用深入乡村、走访农户的机会,向乡村干部及农民企业家宣讲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以及金融服务知识,增进他们对中央“三农”政策以及金融服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的了解。
二是将金融扶贫和支持乡村教育紧密结合。比如,建行安徽省分行持续发挥“员工爱心基金”作用,支持建立贫困地区希望小学,开展“善建者行 成其久远”社会公益活动,加强与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合作,每年广泛动员全行员工结对帮扶贫困学生500名;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深入定点扶贫村开展支教活动。
三是通过支部结对共建,将金融基层党建融入支持乡村振兴活动之中。比如,建行安徽省分行所辖县支行党支部,与定点扶贫村结对共建,一起共商乡村振兴,激发乡村党员干部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
五、正确处理金融支持与政府政策支持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政策性很强,各级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政策主导作用。目前,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政策制度障碍,需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农村土地信贷抵押需进一步破除限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尽完善,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乡村社会信用环境有待优化,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等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政府政策支持配合,如果缺乏政府政策有力支持,商业银行的乡村振兴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很难得到顺利实施。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金融支持与政府政策支持密切配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商业银行围绕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破除农村生产关系障碍,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当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立法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为农民松绑,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等等。
作者单位:建行安徽省分行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5期 (此为原稿,已书刊有出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