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应立足于国情农情,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个方面构成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路径选择;国情农情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走重塑城乡关系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乡村善治之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中国特色减贫之路。[1]这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体系。
一、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重塑城乡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是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这要求将城乡建设、一二三产业、市民与农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破解二元结构,化解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3]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全面推进城乡“五位一体” 建设,统筹推进县域经济、中心乡镇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升人口集中、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布水平,提升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强化中心乡镇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建设美丽乡村,培育产业基础好、生态宜居的中心村,点线面相结合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调研时指出,“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4]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重点应对村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做出规划;同时培养一批乡村规划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人才比较缺乏,一些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可借鉴《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制度实施方案》的做法,委托高校高职培养一批乡村规划师,服务乡村规划。
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体系完整、结合实际、良性发展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建设差距。推动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做好村级就业、社保经办、教育助学、卫生健康、群众文化体育、法律“六项服务”,努力让农民群众办事不出村。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状况,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返贫预警机制,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养护机制。
二、走共同富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需要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产业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大力培养产业带头人,使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培养农村产业带头人,应抓住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带动,在产业发展中培养,发挥产业带头人的示范、辐射、引导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培养产业带头人,主要包括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行业协会、乡村旅游经营、农村经纪人、青年返乡人才等。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5]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首先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成员,在此基础上完成集体经济资产的确权,使之确认到村不同层级的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产权明晰。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开展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引导国企、民企等到村屯结对,开展合作共建、产品项目开发、集体资产租赁、产业融合发展、技术服务等。
三、质量兴农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实现农业经营和服务方式变革,构建“政府支持、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构建包含“农产品价格形成、收储、生态补偿、农业保险、质量安全”五方面保障的农业供给侧制度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6]虽然大量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已经发展起来,但小农户生产基本农情还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供给侧方面推动其产品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技术设施现代化、分工社会化、三产融合化,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到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知识经营的道路上来。
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7]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都需要科技推广服务,在此情况下,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适应新时代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城乡之间科技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尊重市场规律,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满足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这需要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教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科技人才等充分参与,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从财税、服务等方面积极引导扶持,使之走上管理规范、科技服务水平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道路。
四、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突出环境综合治理。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核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从地方政府方面而言,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强化综合执法,形成乡村环境整治的合力,县级层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对乡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统一的综合执法,特别是对重点村屯、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执法整治。乡镇政府按照“五有”,即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要求,加大村屯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力度,结合实际查漏补缺,补齐短板。
坚持环境责任原则。“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8]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环境责任原则,具体包括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四项内容,通过区分不同主体对环境的影响来界定各主体的不同责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建全环境法制体系,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提高环境决策能力。在环境立法工作中,还应注意及时有效。环境立法往往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环境立法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
发挥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卫生处理习惯;重视培养和塑造村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加强村民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集体主义等观念的教育,唤醒农村居民的家园意识。乡镇结合实际情况对已制定村规民约的村屯进一步完善,细化、实化相关制度,确保内容简明、通俗、管用,真正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五、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尊重地域乡土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地域乡土文化是中华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群众性、通俗性、接地气而受到广大农村群众欢迎,它贴近群众的认识论和审美观。乡村振兴要尊重、保护地域特色乡土文化,对于地域乡土特色文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保护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创新。
兴盛乡村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壮大乡土文化产业。为社会力量参与乡土文化兴盛创造条件,形成乡土文化兴盛“农民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协助”的格局,加强乡土文化兴盛的协助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公司、公益性组织、新乡贤等社会力量深度协助乡村文化兴盛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兴盛的重要支援者。乡镇政府支持乡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兴盛的主力军。乡村业余文化队伍以其灵活性、多样性、低门槛、受众广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乡镇政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同时,尽力形成一个行政村有一两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局面。
六、乡村善治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以乡村党建引领乡村自治德治法治。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9]村治民安国稳,走乡村善治之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农村党建为统领,促进“三治合一”;以村民自治为本,研究探索自然村屯的自治方式方法;以法治为保障,融善治于法治之中;以德治为引导,促进乡风文明。在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坚强领导下,实现农村产业经济兴旺、生态良好宜居、乡风德治文明、治理善治有效、生活小康富裕。
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新乡贤已成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村民凝聚力,助力脱贫攻坚、协助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建设、化解乡邻矛盾、整合利益关系,示范引领乡民行为等方面促进乡土社会的有效治理。在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下,使新乡贤力量和文化融入村民自治中,通过村务协商完善新乡贤参与机制。
七、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打好脱贫攻坚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主要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统筹协调功能,理顺体制机制,为贫困县区,提供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制度支撑;在结对帮扶上,精准对接,通过合作社帮扶、企业进村、行业扶贫、后盾单位、省份结对、党组织“城乡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加强对贫困县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社会民生建设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社会救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电商、金融扶贫等途径强化保障措施;在培育内生动能上,补齐短板,探索如何落实国务院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返贫预警机制。脱贫户由于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易发生脱贫后返贫现象,需要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返贫预警机制。首先,从政府方面建立脱贫户动态分级预警机制,根据脱贫户的综合情况(收入来源、劳动能力、疾病灾祸、鳏寡孤独老人、政策变动、内生动力等)划分为三级预警,对应红色、黄色、蓝色预警;其次,从脱贫户自身主体方面衔接好政府的动态预警机制。脱贫户根据自身综合情况通过家庭申请、帮扶人回访、村民小组评议、村委会公示、乡镇审核等确定返贫户,进入县一级政府返贫户预警管理系统进行认定,纳入监管范围,和贫困户同等纳入政策保障范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应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构成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略
作者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区情调研室讲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