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梁真瑜:乡村振兴的几点探索

[ 作者:梁真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04 录入:王惠敏 ]

乡村高龄人口增多、青壮年人口流失而导致生产力降低、文化资源保存困难等问题,是全球已开发与开发中所在地政府均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乡村的转型与再生便成为当地政府施政的重要一环。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台湾的一些做法可供我们借鉴参考。本文梳理了台湾的“农村再生”与大陆近期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做法,对乡村振兴进行探索。

台湾的“农村再生”

为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1989年台湾开始推出“一乡镇一特产”计划,让地方农户以农业的“原料”供给产业,并参与接续而起的“商品”“服务”“体验”等串联起来的产业链,传承地方文化、具有历史特色的地方产业,此举也成为青年回乡就业的经济支援,并让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享有产业价值增长的利益。

到2010年,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永续发展及活化再生,台湾制定“农村再生条例”,设立“农村再生基金”,通过由农村再生促进当地农村活化、产业转型与升级。比如,台湾彰化县田尾乡的打帘村,便是以当地盛产的菊花、盆花及花木等苗木产业为契机,在“农村再生条例”“农村再生基金”的扶持下,产业升级为台湾较大的花木种植区与苗木盆栽专业区,长达4.7公里的田尾公路花园成为旅游热点。

因人口减少、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2019年,台湾将实施地方创生战略,这是学习日本的地方创生政策。日本2014年提出“地方创生三支箭”,包括“情报支持”“人才支持”“财政支援”,不仅引入设计力等,也具备战略高度与精准资金补助机制。

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探索

从台湾积累的经验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并不是使乡村城市化,而是乡村在保有乡风民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态与产业振兴持续性发展,保持生态与产业的稳定性,进一步带动乡村的竞争力与经济发展。

乡村需要发展能够聚集人口的产业。如何让乡村流失的人口愿意回乡、让城市居民愿意来乡?有哪些产业是城市无法发展,但能聚集人群的,便是乡村发展产业的突破口。如康养产业、农村电商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促使产业多元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此外,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乡村旅游成为民众旅游消费的首选。乡村旅游应针对文化性与体验性来塑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利用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生产设施、经营空间、人文活动等,通过规划设计,发挥农村旅游的独特风格,让农村文化的保存维护及农村景观的美化提升得到重视。

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探索

推动乡村振兴,有时可能会与当地生态和生活环境产生冲突,如进行乡村建设以改善居民生活空间、增加公共设施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与生活环境。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应思考生态、生活、生产的发展,努力将三者间的冲突降至最低。

加强乡村居民规划与执行的培养力度,让当地居民有能力振兴自己的家园,是可以缓和冲突的方法之一。

乡村居民一同参与,将自己长年居住于此的所知、所想、所需提出来,共同谋划出生态及产业永续及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计划。

另外,乡民自发制定居住公约,以自主的力量管理维护当地的环境设施、景观与卫生,可长保在当地长居久住的良好水平条件。

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落实,除了让当地居民愿意自发性参与乡村振兴之外,也能让更多离乡人及外地人愿意重返、走进、体验乡村,使人才回流、产业兴旺,让乡村永续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中国文化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