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左成林:乡村振兴的首要是精神振兴

[ 作者:左成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1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大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要激发出内生动力,关键是要提振广大农民的精神。精神是人的灵魂,是一切外界因素及物质所不能比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精神可以抑制或消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时时刻刻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国家、民族和家庭有着一种责任和无限担当,有一种依靠自己不服输的决心和意志。不良的精神不仅阻碍着一切发展,而且还会传染蔓延,甚至代际传染,阻挠社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村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然而物质获得感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却出现了部分村民“精神不振”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沉于享乐,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崇拜迷信、沉迷赌博,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盲目攀比、奢侈浪费,沉迷于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和国家无限支助的幻想中,甚至出现因打工劳苦而回村当贫困户的奇葩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三观”错位或缺失;二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三是信念和目标缺失;四是国家和集体感缺失;五是乡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精神不振”不仅个人丧失意志和失去拼搏精神,感染亲友及代际传递,而且影响乡村振兴。如何精神振兴:

一、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也就是说在新时代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新人培养的方方面面。一是在乡村各层次、各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使之日常化、具体化和生活化。二是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目前乡村文化处于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阶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告知广大村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三是与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村民积极向上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生追求”,引领广大村民树立起新时代下的“精气神”。四运用各类媒体进行正能量和反面教材相结合的宣传、告诫和引导,使广大村民明白什么样的才是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二、注重“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的价值判断。一是培育广大村民树立国家和集体观念。多年的“单干”和“自由发展”导致大多村民对国家和集体的意识逐渐淡薄,物质越来越丰富而失落感越来越强。要让广大村民清楚自己也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一员,从而在乡村振兴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的自豪感。二是培育广大村民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发展总是曲折的,但始终要有信心,要有不建设好幸福美好生态新乡村誓不罢休的决心,要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受到挫折不气馁,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的毅力建设美丽家园。三是培育广大村民树立一切发展

最终要靠自己的理念。乡村发展离不开党的关心帮助和各方的支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归根到底美丽乡村建设还是要靠广大村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双手来实现。四是培育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拼搏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物质财富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树立来源于社会又回馈于社会的财富观,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三、注重全面提升村民素质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村民素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决条件。村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村民科技的运用和对先进知识的掌握,决定着对科学与迷信的辨别,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村民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照乡村振兴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规律推进。一是全面提升村民科技运用能力,注重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建设;二是全面提升村民科学素养,改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方式,要在乡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普教育和科普实验基地,让村民在“身临其境”中提升科学素养。

四、注重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在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中广大村民“精神”处于混沌之中,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一是突出乡村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融合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广大村民“精神食粮”,培育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爱农村、爱农业的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二是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实现“口袋和脑袋”共同富有。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积极健康的乡风、家风、民风。三是多元形式推广乡村文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文化下乡与村民自演相结合,提升乡村大舞台和乡村文化图书的有效利用率。四是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发展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五是紧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文化友好型产业体系,实现“天人合一”的宜居乡村。

五、注重村级党组织“精神”引领

村级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挥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者和引领者。村级党组织的“一言一行”被广大村民所关注,其“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村民的“精神”导向。一是始终牢记党组织的初心和使命;二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三是坚决的执行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作者单位:中共陇南市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