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融资角度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一次融资,而决定我们最终结果的不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什么,是历史、文化、人民和民族积淀。
更大更远了讲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勤劳智慧,这是根本;直接原因是建国后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高积累低消费政策以及各个方面的工业化基础条件;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脱盲和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才是融资基础。
在这里更不要忽略一个客观条件,中国历史上但凡开朝后都注重休养生息,繁衍人口、以逸待劳才能国祚长久、决胜未来。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人口大爆炸也不例外,人口是基础,是这一次融资的基础的基础。
乡村振兴,不能从单一方面的振兴角度去解决问题,说产业振兴并不是只去发展产业,而不能兼顾人才,组织,生态,文化,实际上都重要。
有什么样的产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升级融合什么样的产业,最终的驱动要素是人。离开主体的人去谈振兴就是空中楼阁。
一、人的中心化。
做任何事情,任何事业要想走的长远,必须要有组织。人的中心化才是人才振兴的第一步。
1、首先是人越多越好。
“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在山东济南三涧溪村,我和赵顺利一家围坐一起拉家常。在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我到陈玉芳家里了解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在广东清远连樟村,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新年之际,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除了关心困难群众扶贫脱贫,还有一个很大的隐喻就是鼓励生育,像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这么差的条件,就生养了四个孩子,女子女子,好好。
很多人都上了少生优生的当。祖辈,父辈,条件那么差生七八个孩子,有兄弟姊妹,只要活下来的都很优秀,现在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一个也养不起,而且不孝顺,不懂规矩,到底是真的少生优生?真的是进步了么?
实际上恰恰相反,现在的人用文明做包装,伪装的跟变色龙一样,变得更加的粗鄙和野蛮而已。
房子是城市人的信仰。2018年全国新生儿数量跌破1500万,人口年出生率直线下滑将近百分之二十,反而比没有开放二胎前低得多,太戳心了。鼓励生育反而不敢生了,尤其是城市人群,所谓的高知高干不敢生孩子,在大城市的现状是住不起生不起养不起。城市里的竞赛本质上回归到家庭竞赛,父母竞赛,资本竞赛,房子竞赛。
2、全面鼓励生育刻不容缓。
人口基数的关键在生育和迁入人口。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乡村什么时候生存成本都相对低,只要不过分苛刻,所谓追求生活质量,就能抚养长大成人,生育是塑造创造艺术品,不是简单的去复制自己,所以首先要人越多越好,开放生育。
其次是要招揽人才,要招揽人才就要通过塑造吸引人才的产业和发布乡村发展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通过招商政策既招商又招人。
要招商就要包装策划适宜当地发展的项目,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3、人口素质越高越好。
人口素质的关键在教育。
过去十年大部分农村的学校都消失了,村里的孩子要到镇里上小学初中,镇里的孩子要到县里上初中高中,大部分村里连幼儿园也没有了。乡村空心化导致教育空心化。
有条件重新建立学校的一定要建立学校,现在乡村办教育很难,但是任何一个乡村都应该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保留下来的原地振兴的乡村一定都要争取实现。
有的乡村可以就地振兴,有的可以作为振兴的中心做成特色小镇或者田园综合体的中心更要进行保留。
特色小镇或者田园综合体这些更具有集约化发展空间,在小镇或者综合体争取建立初中部,高中部,在乡村就可以直接实现高中教育。
只有好的教育才能保证人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而更是全民。全民都要接受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要发展技能教育,培育未来的新农民成为产业技术工人。
二、教育的路径。
教育是一个产业,但很难构成核心产业。就拿民国乡建来说,他们出发点也是在于教育,教人识字,提升教育水平。这只是振兴其中的一个方面,没有教育不行,但是教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具体教育要实现内外结合,才能真正的多维度的培养人才,才能人才振兴。
1、在空间上的结合
(1)村内和村外结合,所谓村内村外相结合,是既要学会向本村内的人学习,又要向本村外的人学习。
(2)室内和室外结合,教室既指固定的教室,又指大自然,乡村重要的是农耕教育、耕读教育、田园教育。
(3)国内和国外结合,既要从国内的先进乡村振兴案例进行学习,多考察多参观多学习,又要多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案例进行学习。只有多走多看开阔眼界并运用到实际,乡村才有未来。
2、线上线下的结合
要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的学习,线上既可以作为一个虚拟的学校,又可以与线下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合作。
3、少长结合
在乡村振兴内部年龄大的人和退休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些教育资源,走出去的大学生或者退休工人都可以作为教师来实现教育目的。
三、统筹兼顾。
1、乡村内部,以家庭为单位要实现三世同堂,力争四世同堂。
(1)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
赡养鳏寡孤独这是自古以来的国策,今天也不能例外。乡村振兴对老人就是要做到,能够在乡村养老,四世同堂,享受医疗保险,更要挖掘老年人潜力使其老有所用,让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教育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路径。目前国家在城市里推行社区养老,例如南京截止2018年底就已经有2500张床位,不出户养老,农村也可以实现社区养老,农村还更具备环境优势,人伦优势。
(2)壮有所业、壮有所成、壮有所育
乡村劳壮力资源外流主要是由于没有核心产业,一产产业收入低不挣钱,被城市的花花绿绿吸引导致的。有了产业能够提升劳壮力的收入使劳壮力有所也有所成。鼓励劳壮力在乡村就业,提供好的工作岗位,创业土壤,乡村有业,何必远方。
只有业繁茂,才能心安定;只有心安定,才能虑深远,只有虑深远,才敢有所育。生孩子是最长远的投资。
(3)幼有所学、幼有所艺、幼有所志
在乡村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所有人都期望,没有人愿意祖孙三代分离才能受教育,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在镇里上学,老人在村里留守,这样的分离早就背离了人伦社会。
所以大力鼓励乡村幼儿园和小学有条件的地方一定要设立,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要让孩子们有所学,有学艺,有所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乡村之振兴而读书。
2、乡村外部,制定长期可持续的人才鼓励、吸引、落户计划。
(1)通过投资兴业、鼓励吸引外部人才包村包组包项目等方式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未来有九种人可以参与到乡村振兴,党政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资深医生、教师、建筑师、规划师、技术人才、律师等。
(2)人才引进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才更是关键。
要针对性的发展更多留住乡村人才的策划和措施。例如老旧房屋改造新民宿,用来奖励人才居住;教育贴补;根据驻村振兴的时间长短制定不同程度的鼓励吸引落户政策等。更多的留住人才。
(3)吸引人才既要做到从外向内的吸引,也要争取从上向下的配置。在外部人才上不要过分担心如何吸引人才的问题,目前以省为执行层面,政府鼓励推荐从省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各部们抽调选送,都在向乡村输送指导性人才,指导乡村振兴。
(4)乡村自身外流人才的回流。过去四十年农村走向城市最好的路径就是当兵和上学。如今乡村里流失了大量的大学生和大兵,实际上如何鼓励大学生和大兵回到家乡做贡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发展乡村创客,鼓励大学生和大兵自主创业。借乡村振兴,实现人才聚集。
我在2016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是回家》,实际上要想实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本质上就是以人才驱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以人为载体驱动社会关系,驱动人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流通。
乡村需要有新的注入,首先就是讲求人的城乡双向流动,简单通俗的讲就是由“单向车道”变为“双向车道”,“双向两车道”、“双向四车道”、“双向八车道”。
乡村振兴从人的再注入做起,促使各种要素激活、流动、畅通、发达。
作者简介:曹洪仁,八界创始人兼CEO,原中科院旅游中心副项目总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八界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