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发展有可持续经济支撑,乡村振兴才能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靠补助脱贫不是真正的脱贫,有产业、有持续性收入的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产业发展是农村头等大事,要走出一条真正让群众受惠、腰包鼓起来的产业发展道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合理规划上级政策投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上级产业发展资金渠道也越来越多,中央连续15年1号文件安排部署“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再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农村土地改革实现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将保持长期稳定,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机遇,吃透弄懂政策,合理利用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深入引向农村发展空间。有鸡才有蛋,在争取上级政策之前,要打好提前量,产业发展要有一定规模,或科学的产业规划,将一种可投入、有收益的面貌展现出来。同时,上级安排的产业扶持资金要慎用,用到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上;要大胆用,有了合适的资源和很好的市场,要果断投入。
大力引进产业业主投入。农村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把资源利用起来,要把本村的底子摸清,有多少水渠、水塘,有多少亩旱田、水田,有多少荒山、林地,本地的气候如何,哪匹山可以种水果、哪块地可以种种药材、哪个水田可以养鱼、哪块区域适合搞农家乐。自己家底心中有数,还要善于包装资源,那些特别适合发展某类产业的田土、山林,要把优势凸显出来,积极对外宣传,把自己的优势摆出来,引进业主,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另一方面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把农民挤出去,防止打擦边球、玩障眼法、钻政策和管理的空子损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
充分利用集体资产投入。过去集体资产水塘承包养鱼、荒山承包养羊的利用方式太简单,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现代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充分挖掘集体资产,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利益链接机制,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投入。发展关键是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要通过就业带动、股份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有劳动力的群众可以请专家、业主培训技术,到本村的合作社、企业务工,对经营状况良好的产业可以引导群众用闲钱和到户的上级补助资金、政策入股,群众自己当股东,产业发展自然也更加关心。推动各乡镇、村形成本地区农业产业链,把分散的农户串联起来,有效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小农户看风险能力,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广安市前锋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