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高山,始足于稳。睢宁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解放思想,以“县当市建、镇当县建、村镇一体”发展理念破解城乡二元壁垒,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配置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资源禀赋,以用好用活“土地资源”为基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根本,用好用足土地政策为关键,给睢宁乡村振兴找到发展资金、提供产业支撑、留住三农人才。徐州市委、市政府将睢宁列入全市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乡村振兴睢宁实践重点在“居”上突破、在“产”上兴业、在“文”上化人,美丽睢宁露出现实模样。
一、以“居”突破,集约发展,优化镇村环境,破解发展资金难题。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苏北地区农村群众住房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重视解决,等中西部地区通过扶贫搬迁等措施实现脱贫后,苏北就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区。“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全国普遍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睢宁也不例外。中国顶级刊物《经济地理》之《乡村聚落变化与发展型式展望》以河南的调研为例:
农民在外出务工的月收入平均约4000元,每户两个人打工每年约10万元。如若种地每亩每年收入1000元,每户需100亩土地规模种植才能和务工收入水平相当;而最近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粮食价格下降,使不少地方收入下降到每亩只有600元,故每户需160亩土地规模种植。由此推理20户的村庄就可以覆盖3000亩以上的耕地范围和现在1500人左右的村庄。而中国目前的户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未来显然是需要集聚才行。
睢宁跨出了关键一步,在发展理念上,从经济社会规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四化”同步出发,按照“县城周边的向城区集中、镇区周边的向镇区集中、其他村庄向规划布局点集中”的原则,以城镇化规律推进农村群众实现集中居住。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肯定了睢宁农村集中居住、改造提升等工作,符合新时代特征。全县启动建设新型社区80个,全面推广向镇区集中居住的“双沟模式”和就近集中安置的“高党模式”,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复垦验收土地1.1万亩,通过土地整理纳入增减挂钩,破解了发展资金难题。在规划引领上,按照“强富美高”的要求,围绕历史记忆、文化民俗、产业发展等要素,将公共空间治理与集体资产调查、万村整治、新型社区建设等有机结合,村庄绿化要避免城市化,合理配置乔、灌、草、花,让村庄掩映在森林之中。
二、以“产”兴业,构建四级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发展品质。
在土地资源和产出都接近极限时,要提高农民收入,农业必须要规模经营,以产业化的模式来运营乡村。为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创建了“11841”四级农业经营体系,县镇村户四级框架基本形成。
“什么来钱就种什么”,构建高效集约的生产体系。双沟镇的鲜食玉米、魏集镇的稻蟹共养、姚集镇的林下养殖等高效种养模式正显效力。重点打造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黄河故道沿线、西瓜种植、特色小镇种植等4大优势片区。
依托“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优质林果、绿色瓜菜、肉禽生猪是睢宁已产业集群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延”出附加值,更“补”出了新动能。各镇万吨冷库建设,做活家产品反季节销售。在原有淘宝镇、淘宝村的基础上培育淘宝村新增网店1638个,农民指上“云端”,助长了“订单式”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沙集模式”向“睢宁模式”跨越提升,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市场化倒逼种养标准化、促进生产规模化、提升农民合作化、引领产品品牌化,实现了4大片区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互联网+”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物理壁垒,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等向农村地区集聚。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构建一二二产融合体系。拽耙扶犁已是过去时,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超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农村要留住人,必须以“二”带“一”“无工不富”。各镇200亩工业集中区和每个新型社区不低于1000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脉络,超市、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设施,打造了睢宁农村一流营商环境,为村民就近就业招引了一批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纺织、鞋服等富民项目。
解农民后顾之忧,构建健全完善的兜底体系。县镇农业公司针对农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风险性比较大等现实,执行落实县委、县政府“订单+定金”的兜底保障机制,寻找订单、畅通销路,让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与企业、市场建立紧密联系,确保了全县农产品不仅“种的好”而且“卖得好”。同时,加大农业保险投保补贴力度、拓宽覆盖范围,做到“能保尽保”,并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转型,推动“保面积”向“保产量”转变,下一步要向“保收益”提升,全面提高经营体系服务保障水平,使群众从看“老天脸色吃饭”到听党话勤劳致富。
三、以文化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铸就振兴之魂。
睢宁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时的讲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睢宁有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镇在新型社区建设、保留村庄改造中,把传承历史、乡风民俗摆在重要位置,做到留住个性、留住“乡愁”。 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试卷,睢宁从乡风文明破题,从弘扬两汉、下邳等历史文化为抓手,塑造电商、儿童画等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承“柳琴戏”“落子舞“等非物质遗产,讲好”季札挂剑”“圯桥进履”等睢宁历史故事,充分发挥睢宁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确定了“风向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容村貌、乡规民约、文化生活。依托“报纸户户送”、乡村文化墙、道德讲堂等载体,持续开展“睢宁好人”、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素养涵育行动,大力推进崇德乡村、好学乡村、孝义乡村和乐善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实施“1135”工程,加强党管宗教力度。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作用,深入推进了国家级殡葬综合改革在睢宁试点。坚持“以我为主”原则,加大省级精神文明村创建。
纯正党风政风,凝聚乡村发展之力。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级领导队伍。农村党组织是“领头雁”,乡风要文明,农村党风政风首先要文明,为将村居各项事务纳入规范轨道,充分依托“1+18+400”网格化治理体系和1177名网格员,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深化镇域综合执法改革,处罚权下放力度加大,提升了执法效能。为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村霸、“蝇贪”、宗族恶势力、基层黑势力等重拳出击,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社会环境,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总之,睢宁县因地制宜、比较优势上,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生态资源、创新招引富农兴农的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乡村振兴不是神话,睢宁正在奋力擘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