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涉及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对于农业基本知识基本处于完全不了解状态。而作为农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农业中高等院校的发展一波三折。我国的中等农业教育始于195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当年全国就兴办了2万多所农业中学,目前我国中高等农业院校的前身多基于此。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教育遭到极大破坏。直到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发布后,农业院校才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1999年高校制度改革后,很多农业高校被综合大学合并,涉农专业边缘化,农业教育再次走下坡路。总览当前的农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绝多数地区的农村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义务教育。完全照搬城市教育模式,教育的内容完全是为升学准备,没有任何农业生产技能方面的内容,不能升入高等院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回到农村后,既缺乏建设农村的思想准备,又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逼着这部分劳动力进入城镇打工,加入到农民工队伍。
(二)中高等院校涉农专业边缘化,培养模式缺乏创新。近年来涉农类专业的招生数呈逐年减少态势,生源基本全部来自农村,还需要降分调剂,在同类院校中招生分数普遍偏低,即便是中国农业大学,在985院校里招生分数也是最低的。使得相关院校普遍选择压缩农业专业,增设非农专业。据统计,传统的涉农专业所占的比重已经低于30%。同时,农业院校教学水平举步不前,采用的教材有些还是上世纪编写的,普遍缺乏专门的实验基地,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生产与教育相结合。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没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
(三)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形势严峻,人才流失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不再安排大学生统一就业,随即政府部门开始控编,农业部门包括各级农科院(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编制全部都是只缩不增。这就使很少有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机会到这些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的部门就业。随着七、八十年代科技人员不断退休,这些部门的科技人才后继不足,甚至出现较大的断档。除有一小部分毕业生进入了涉农企业工作外,多数人转行到其他行业,几乎没有人自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四)各种成人教育和短期的技术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借助项目实施开设了各种培训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由于授课的时间短,内容脱离实际,授课形式呆板,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能够参加培训的人员以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为主,他们的文化水平极低,多数是文盲、半文盲,对这类培训既没有兴趣,也听不懂。这些人或者是迫于村干部的面子勉强参加培训,或者是为领取物资补助而来。有的地方闲居在家的妇女、老人为了拿到听课补助,甚至组团到各村参加培训,号称“听课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实施的主体——“人”,包括基层涉农部门和乡镇的工作人员、村干部、农民和投身农业生产的城里人等。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在当前农村已经普遍缺人才、缺劳力的情况下,只有系统普及农业基础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农业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才能培育一支有农业情怀,有历史使命感,能扎根农村的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
第一,本着培养新生代基础农业生产人员的目的,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因地制宜增设农业生产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知和兴趣,提高他们参加农业生产的能力。让义务教育结束后回乡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自然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劳力。
第二,本着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目的,加强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要保证在不同耕作制度的地区至少有一所以上完全免费的农业职业学校,这种职业学校一方面具有吸纳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升入高中或其他职业中专的初中毕业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中端农业劳动力队伍,让他们掌握先进的耕作、养殖、驾驶农机具的能力;再者,为高等农业院校输送人才。借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有保送、推荐优秀人才进入高等农业院校学习的资格,高等农业院校要对这类学校的制定优惠招生培养计划。
第三,本着培养高等农业技术人才的目的,加强对中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增加教学实践。给予农业高校、学生在教学经费、生活补助、科研、就业等方面一定的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与时俱进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针对性。增设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实践,增加实践时长。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院校联合办学,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第四,本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加强对各类农业培训资源的整合,建立长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将组织、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的农业科技项目整合集中到相对更加专业的农业部门,增加技术培训的时长和资金投入,确保培训实效。充分利用农广校等培训机构,通过对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村劳力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能,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第五,扩充县区级农业部门和乡镇农技站的编制,让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农业服务领域。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建立人才引进、选拔、培养制度。完善农业部门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重用领军人才。完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制度,针对农技人员的特殊性,提高工资待遇和补贴,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农业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