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康永征等:乡村振兴对城镇化的推动

[ 作者:康永征 薛珂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1 录入:王惠敏 ]

近年来,我国的化飞速发展,但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效果并不明显。相反,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部分地区农村由于人才流失、土地被占等问题,走向了衰落。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对新的历史时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量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方面,它正面应对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发展不协调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为通过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来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夯实了发展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推动解决当前大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问题

城市病指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它有可能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从国际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病是社会发展进程不可避免的产物。如何应对城市病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无疑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乡村振兴有助于促进进城务工人口回流。农业人口进城的最初动因是经济压力。一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经济呈现出活力,农村与城市均衡发展,农村社会的乡土引力就会发挥作用,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择业。

其次,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资本下乡。资本下乡就是把城镇工商业积累的庞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吸引到农村去,以解决农村面临的困境。

资本下不下乡,并不是政府能够掌控的。资本运作是市场行为,遵循“趋利避害”的经济理性规则。乡村振兴可以为资本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出乡村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吸引“资本下乡”。

最后,乡村振兴倡导工业进村,有助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产业兴旺。除了传统农村社会的支柱产业——农业实现现代化外,源于城镇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必须进驻农村,这一体系是一种兼具信息化系统的现代产业,能够与现代化农业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发展闭环,形成“产村融合”的良性循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2、推动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就地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个一亿人”: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第三个一亿人就是指现在还在农村的人口,通过就地城镇化来彻底解决城镇化的均衡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在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了与城镇化发展一致的目标。从城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规模的人口进城和人为推动的造城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即便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仍有近4亿人生活在农村,也还需要解决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就是看到社会发展的短板,为真正实现最终的社会现代化而尽早谋划。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原本流向城市的生产要素将向农村回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兴村,实现产村融合。

同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政策体制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享受同等对待。

3、推动形成城乡融合有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乡融合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更高阶段的“城乡融合”。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整体融合起来进行发展,形成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形成“产业兴旺”的现代化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乡村振兴要构建农村生态文明系统,在保持农村自然的生态下,塑造起后工业社会下的新农村景观。青山绿水将变成新的资产,特色旅游将创造新的产业,农村将彻底摆脱过去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朝着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城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