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高海艳:新时代下乡村振兴何以可能?

[ 作者:高海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09 录入:吴玲香 ]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党的十九大更是加大力度,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加快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四十年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养老保险到医疗保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城市户口限制的取消,很多政策对老一辈农民来说可以说是福音,年近七旬,也可以吃口国家饭,看病有医疗,养老有保险,对一辈子以土地为生的老农民而言,真的很好!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有了宽阔的乡村泊油路,有了农村大舞台,还经常有扶贫领导的关心和问候。土地承包期限变长,农民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来长期规划土地的使用,老农民内心很感谢政府、感谢党,政策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繁重的和最有潜力的就是农村,然而,发展了的乡村却和振兴非常遥远,空心化、老龄化、荒漠化问题非常突出,问题的严峻程度没有减轻反而加重,新生代农民数量日益减少,质量不断下滑。主要表现:

第一,人才流失严重。虽有村官,可是农村问题不是某个大学生村官一个人能解决了的。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自身的专业化、年轻化、技术化,即使有良好的政策,农村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没有人的乡村,怎么可能现代化?!然而,多年来,为了建设大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以大都市为中心和重心的全省发展策略,更是成为了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源,在抢夺人才资源方面,发展城市和发展农村一直是一个悖论性现实存在。城市作为一块吸铁石,不仅吸纳城市的优质人力资源,而且也吸引着大量农村的优质人力资源,加上近几年城市户口、农民工子弟成熟入学政策和买房政策对农村人口的放开,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已经老龄化、空心化、荒漠化的农村更加雪上加霜,有能力、有技术、有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子弟都想尽办法在城市扎根落户,没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生代农民,农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建设大都市、发展大城市、提升城市群的发展质量不能成为农村问题的根源,不能成为掏空农村的刽子手。

第二,教育资源日益萎缩。近几年不断有媒体报道,寒门再难出贵子,看看农村中小学的萎缩量,我们就明白这不是媒体夸大其词,而是赤裸裸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家庭教育来谈,随着农民工进城,而农民工多以青壮年为主,留守农村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对于农村儿童的教育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而针对绝大多数老人的教育理念无外乎吃饱穿暖,加上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的牵挂就变成以物质财富为满足的自我安慰,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现在提倡“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而农村孩子的双亲陪伴怎么可能?农村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就已经输在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

从义务教育机构来讲,近几年不断减免中小学义务教育成本,使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减少,本身是个利好的消息,然而,随着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原本一个村就有一个小学,现在很多乡镇就一所中心小学,农村人口分布相对分散,上学的所需学费和教材费是减免了,但是交通成本和住宿成本却增加了。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乡村中小学撤并,很多偏远乡村的学校消失,农村孩子还出现了没有学校可上的严重程度,这就意味着农村孩子上学必须到附近城镇租房陪读,这样算下来,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是减少,相反却在增加,农村学校的减少成为寒门学子上升发展的另外一道屏障。

从教师资源来讲,乡村中小学资源日益匮乏,在30多年前,能成为老师就是引以为傲的事情,然而,随着都市化和市场化,日益空心的农村也日益留不住优秀的乡村老师,乡村学校和农村一样,日益老年化了。一方面,乡村优秀的教师资源或被城市学校调走或辞职进入城市民办教育机构或其他工作机构;另一方面再也没有大量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回乡村教书育人,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农村生活单调且没有活力,每年过年时热闹非凡恰恰凸显了农村日常生活的乏味无趣,只有流出的教师资源没有流入的教师资源,使得乡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而义务教学的教材难度日益增加,科技化和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更使得乡村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于是乎,当城市孩子在争夺五大名校的时候,乡村教育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字教育成为了其最终的目标。输了乡村教育,在新时代,就输了乡村的未来,乡村振兴何以可能?

第三,乡村治理机制落后。具体表现如下:

村官任期终生制。一方面,个别村官任期时间较长,一旦选出,不出意外,将干到退休,变相的终身制。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原有干部不想放权,一个原因是没有新的可供选择的乡村干部。因此,个别村官没想利用政策,发展农村、改变农村,而是任职期间利用职权之便,横行乡里几十年,利用国家政策中饱私囊,利益面前,村官权力封建化、官僚化;另一方面,老农民对国家政策信息了解不足和不到位,而农村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对党和国家政策有解读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人才不断流向城市,对于国家的良好政策没有有力的执行人,最为重要的是缺少一股中坚力量来制约村官权力,致使村官的权力欲和金钱欲望不断膨胀,官僚化、封建化做派蔚然成风,农村改革,等于是拿着好牌却输了战局。

农民自治措施匮乏。(1)农民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落后。现有留守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还停留于对于乡村治理旧有的思维模式下,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欠缺,亟待解决;道德水平下滑,市场化使农村人的金钱欲和权力欲更为膨胀,原有的乡村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各扫门前雪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赌博成风,法制观念淡漠。(2)村务管理非专业化,农民参与农村治理方式单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十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和二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其中19次涉及农村改革议题,审议了26项农改方案,印发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改革等重要文件,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

然而,目前,中国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农村和城市的不平衡发展;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特别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在当前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以城市发展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举。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农民人口居全国70%左右的大国,农民富则国富,农村强则国强,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农村和农民的自身发展才是解决的根本之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策略,城市发展不能抢夺农村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第一,坚决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做好农村地区引智工程,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一方面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村官的道德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大学生村官,拓宽大学生村官事业发展平台,改变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水平,不要让他们觉得有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巨大落差,这样才能使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有以“为农民办事为荣”的荣誉感。

第二,留住乡村人才。一方面,让走出乡村的人,特别是户籍已经迁出乡村的人有参与乡村管理的权利和资格。按照中国原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通过考学或者其他方式迁出户口,就意味着就不再是本土农村人。一旦户口迁出,不但会失去土地,还会失去本村农村治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而恰恰这部分人见多识广,对国家的政策比较关心,而且又具有乡土情怀,对农村和乡里邻居有着深切的关怀,受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他们参与农村管理,不但增加了农村的智力而且提升了农村活力,而且可以说是一项人力资源共享的良策。另一方面,留住乡村的主要劳动力——青壮年农民工。农民工作为新时代下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走进大城市,掌握了新的生存本领,学习了新的理论技术,本应成为农村振兴的主力军,却常年漂泊在外,不但与老人分离,而且与孩子分离,更不可能参与乡村治理。我们可以发挥地方政府的功能,将他们在外从事的技术性工种以政府承包的方式分散到各个农户,让他们在家打工,这样既可以留住农村劳动力又可以兼顾农业发展,一举两得。

第三,改变农村教育资源稀缺。

从教师培养来看,政治层面的约束必不可少。要实现定向教师培养计划,一旦签订定向教师培训计划合同,在享受免费教育经费和一定教育补贴后,20年内不得从乡村教师变为城市教师,必须扎根乡村,而城市教育机构和教育单位也不得以任何借口调、借乡村优秀教师。无论是教师本人或者是新的接收单位一旦违规,不但要赔偿经济损失,还应有相应的政治惩罚,将乡村教师固定化、法定化、政治化。新时代下,抢人大战不但在各大城市上演,更为激烈的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上演,而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抢人大战的自由化、市场化,必败的必然是乡村。留住乡村教师等于是留下了乡村的智库,因而留住乡村教师就成为一项政治任务,需要各个层面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机构教学锻炼,每个城镇的优秀教师,或受表彰的教师,不但以升学量作为参考标准,而且要把下乡教学经历作为参考标准,政治性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交流,以便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乡村教师结构。第三,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不能将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地方化,不能将乡村教师的待遇与城市等同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去城市,因此,对于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要国家财政化,不能拖欠,另外乡村教师付出的较多,对于优秀的乡村教师,在收入上要高于同等水平的城市教师。

从教学机构的撤并来看。撤并并集中办学是在求学人口锐减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策略,但我们不能忽略那部分没有学上农民子弟,所以在撤并教学机构的前提下,要做好安置工作,不能让他们即享受不了免费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更不能让他们无学可上。所以,要计算偏远地区基础建设的成本与个别农户迁移成本的计算,过于偏远的乡村,人口相对比较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根本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农户的发展问题,久而久之,这样的农户会消失,与其浪费国家资源修建公路,搭建网络等等,还不如利用经费进行人口迁移,迁移到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地方,一方面改变他们恶劣的地域条件,提供新的生存渠道,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他们的就业、教育等问题,现在很多县城都出现了人口锐减的状况,为什么不能将这些偏远山区的进行迁移呢?并集中到一起建立教育机构,改变他们上学难的问题,还能为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第四,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科学水平。

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化、资本化不但影响了城市而且也影响了农民,很多农民慢慢被金钱腐蚀,一切向钱看,一切以钱为标准,原有淳朴的乡村乡俗被浓厚的金钱味侵蚀,有人曾报道,个别父母回家不是问孩子在外辛苦不?而是问在外赚了多少钱,用赚钱多少攀比,亲情淡漠,所以,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异常重要,要定期举办农村人口继续教育,对农民要有一定的舆论导向。

政治素质。农村改革四十年,出台了很多与农民利益紧密相关的农业政策,可是,除了个别人群了解掌握相关的政策信息,绝大多数农村人并不详细地了解与自己有关的政策,这就需要我们提升政策宣传面和宣传力度,增加理论宣传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新政策的宣讲,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提升农民自身的政治素质,让农民能有效地参政、议政,改变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只要农民理解、明白了国家政策,权力就无处撒野,国家的政策就有了群众基础,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科技兴农。让农民觉得当农民比当城市人还幸福、舒坦,谁还愿意离开农村?这就需要科技兴农。科技兴农,不但是农业种植科技化,而且要是农民头脑科技化,不仅使农业产品绿色化,而且使耕种的土地循环使用,“青山绿水才有可能变成金山银山”。怎么科技兴农?第一,科技下乡,让农民了解新的耕种技术;第二农业技术骨干定期下乡指导;第三,对农村个别有为青年进行定期技术培训,变成农业种植高手;第四,阻止农村土地私有化、市场化,任何集体或领导不得以任何借口转让、买卖农村土地,在量上保证农用土地。第五,搭建政府平台,使其网络化、数字化,创办特色农业生产,解决农产品出售困难的问题。第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从而使农民收入和进城务工的收入相吻合,从而增加农业从业人员,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

总的来看,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但问题的关键和根源还在于人,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可能。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7-0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