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景程:如何进一步激发深贫群体内生动力

[ 作者:杨景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8 录入:吴玲香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过程中,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和培育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

一是要广泛宣传脱贫政策,激发脱贫热情。大力宣传《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宣传各地各部门出台并实施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宣传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的资金、项目、举措的倾斜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坚定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掌握贫困户的贫困心理,了解其脱贫思维,树立脱贫光荣、扶贫光荣的良好风尚,抓好贫困乡村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激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推广运用参与式扶贫等方法,增强贫困群众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效益的获得感,不断激发和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脱贫典型。深度贫困地区人才外流严重,优秀基层干部很少。要注重创新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打破城乡、地域和行业界限,从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等人群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贫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积极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强化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致富带头人,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和金融扶持,鼓励农民创业,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干部专题培训,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

三是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促进本土文化与市场经济有效衔接。农村有一套既定的行动规则、风俗、认知和行为习惯,贫困村民在社区之中长期生存、发展出来的本土知识和经验是抗击各种社会风险的重要保障。实施精准扶贫,要重视贫困区域的地方性发展特征,要注意把深度贫困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更好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互衔接、相互结合。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肯定并拓宽贫困群体独特的发展知识和经验,引导贫困群体自主地利用和建设社区,把外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贫困群体自身的本土智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四是要发展多层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好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出台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三区三州”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进一步向“三区三州”倾斜,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深度贫困地区和村庄建立学前教育和实施儿童营养计划、志愿支教计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资助政策,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是要充分激活社区内部力量,营造互助共济的扶贫氛围。各级政府要注意通过引导组建扶贫互助组织,采取乡村互助、团结发展的方法,激发社区内在活力及向心力,形成新的摆脱贫困的合力。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组织化结合起来,把村级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户的参与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培育贫困社区、贫困群体独立走向市场的能力,规避因扶贫项目撤出或者市场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带来的各种风险。

(作者系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棚苴村大学生村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