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喜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弄清的几个问题

[ 作者:杨喜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5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措施,已经提上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议事日程。

怎么样才算乡村振兴?依靠什么力量来振兴?政府在乡村振兴当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各界的大问题,十几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都是在围绕“三农”问题做文章。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那么振兴的乡村是一种怎样的乡村,或者说是一种怎样的振兴呢?首先,这种乡村,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这里的“人”,指的是年青人和现代农民。农村有了年青人,农村就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传统农民变成了现代农民,有素养知礼节、有思想懂包容、有本领能务农。在这样的乡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现实,这正是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目标。因此,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吸引年青人回乡,就是把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人、现代农民。

而作为乡村背景的大自然,则是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是富足、惬意、宜居、纯朴,甚至慢生活的乡村。

其次,这种乡村不仅仅是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不仅仅是山清水秀生态宜居,乡村治理有条不紊、风俗人情纯朴厚道都应该是题中之义。换言之,这种乡村应该是村民共同享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种文明成果的美丽乡村。

第二个问题是,谁来振兴?或者说乡村振兴的途径在哪?

好办法是,借助外力,“引凤筑巢”。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的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引入外来投资建设方。借助外力作用,催生、培养乡村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个社会不缺充满家国情怀和公益责任的外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包括党外、海外、体制外的社会经济组织,这些力量具有社会治理、人才资源、学识修养、实业资本的众多优势。如何将这股力量引入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计划和战略?这就牵涉到第三个问题,需要依靠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说来,政府要做好四件事。

制定规则。乡村振兴的参与各方,大体有农民、村镇、投资建设方、打工仔。参与各方,应该都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为推进振兴战略实施,政府要制定规则,要维护规则,当好裁判。

明确指引。乡村振兴的外来投资建设方,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要建立负面清单,建立专项引导资金。让外来方理性评估风险,谨慎参与。

打造环境。这个环境,倒不一定是水电路气的基础设施硬环境,今后政府财政资金严格管控,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建设不太现实。乡村振兴的外来参与方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够营造一个公平、安全、文明、生态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只有栽得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推介模式。乡村振兴有着千万条路,但能够及时总结、提供几种卓有成效的模式,供外来参与方选择,可谓事半功倍。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湖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