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龚元建:怎样传承乡村传统建筑文化

[ 作者:龚元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1 录入:吴玲香 ]

乡村建筑是乡土文化最典型和最直观的呈现。太安乡村传统建筑众多,虽有的已人去楼空,有的已残败不堪,但它们依旧真实的存在,这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慢慢梳理,把目光投向其间,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利用价值。

乡村传统建筑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应该从解读入手。钱穆先生曾说,对待历史要充满温情和敬意——而解读,这就是传承乡村建筑文化首先应有的态度。

从数量上解读。太安现有传统建筑遗存较多,而清同治《万县志》等史料记载的寺庙、寨楼、桥梁、渠堰、池塘、古道等建筑则多达93项,这在乡村中是最为密集的区域。

从年代上解读。太安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据清同治《万县志》记载,“法隆寺,古刹,宋时建,明洪武壬戍年间重修” ,这是史料中有关太安的最早记载。今天法隆寺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宋代留下来的,就只有一对高达20余米的大石柱。

从工艺上解读。发布的重庆市98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太安丁家楼子、司南祠均名列其中。在当地今存的建筑中,云纹、文字、动物图案等各类石雕工艺考究,文物专家甚至认为,司南祠是三峡地区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从内容上解读。不同的建筑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我们可以读到牟氏祖先一品官员牟仲泰明洪武年间辞官隐居于此的大勇大智,还可以读到丁氏家族祖先明末清初之际掌管两广粮饷而又姓名不详的扑朔迷离,李氏祖先集合乡里抗击匪徒保一方平安的侠义英雄等等,历史因建筑而传之后世,建筑因历史而美丽。

解读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寻找历史的脉络,在太安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中,我依据这些老旧的民居建筑和古老的家园故事,提炼了老家的概念,主题贴切而深远。这正如未来太安旅游发展的路子和它的历史一样,将会走得很远很远。

这些留下来的大量石材建筑,取材均来自当地。除了修建桥梁、道路运用石材外,在众多民居的建造中,从外围的墙基,到主体的墙身,均较多的使用了石材,甚至是全石材修建而成,建筑景象独特而有魅力。在后期修建各类景观或小品中,方言文化石垛墙、廊道沿线各类景观小品、各类广场建设等等,我们避免使用水泥、钢材等材料,依然遵循了传统,充分利用本地乡土石材,并做到减少切割石、文化石等使用,多使用原石修建,透出本朴味道,保留自然意境,并没有因为几年的旅游开发产生新的冲突和碰撞。

太安建筑石雕艺术发达,今天留给我们的耕读继世、源远流长、食德服畴、永清大定等石刻,镌刻于寨楼、祠堂正面或者主屋阶檐石壁等处,反映了当地厚重的耕读文化,折射了当地较为发达的农耕条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这是太安的底蕴和基因,也是今天推动实现三峡乡村旅游首选地目标的重要资源和产品。采集耕读文化内容,我们创新设计“乡里乡亲”节、“乡村入画来”诵读等活动,既传承乡村优秀传统风尚,更将这些传承活动打造成新的旅游产品,古老的乡村建筑因今天的各类文化活动焕发了新的生机。

曾经面对这些厚重的建筑,总怕惊扰了思绪。就让我们久久的停驻,看看建筑里流淌的光阴,寻找那儿时记忆的乡愁。这,就是我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者们需要做的。

作者简介:龚元建,1991.09--1995.07 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2011.11-2016.08曾任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党委书记,现任重庆市万州区文化委党委委员(兼)、区文化市场执法支队支队长(正处长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一线尖兵(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6-0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