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徐志刚等:新农保与农地转出:制度性养老能替代土地养老吗?

[ 作者:徐志刚 宁可 钟甫宁 纪月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1 录入:王惠敏 ]

——基于家庭人口结构和流动性约束的视角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家中有老年人(60岁以上)和无老年人两类家庭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并识别了在家庭面临不同流动性约束条件下的差异。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两期数据,用PSM-DID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对于无老年人家庭,加入新农保能提升预期养老保障水平,制度性养老保障会替代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并降低土地经营边际效用,促进土地转出,这种作用在家庭流动性约束较弱情况下尤其显著;而在流动性约束严重情况下,加入新农保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家庭支出增加,会促使家庭短期减少闲暇、增加劳动强度和时间,无益于土地转出。对于有老年人家庭,新农保会增加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家庭福利,降低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促进土地转出,特别是在流动性约束较强情况下;而在流动性约束较弱情况下,新农保对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家庭福利的提升作用较弱,促进土地转出作用也较弱。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农村长期缺失制度性养老保障的情况下,农村土地因其带有社会保障功能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抑制农户转出农地的重要因素。自1992年起,虽然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三次高潮,但小规模农户仍占主导地位,大量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市场交易并不积极。一种解释是因为农村土地不仅是农户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户稳定就业的保障,同时还承载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农村社会制度性保障体系的缺失使得土地成为农村家庭至关重要的一道生存和养老保障。但是,关于制度性养老保障缺失是否构成农户转出土地的实质性障碍其实尚缺乏扎实的研究支撑,特别是对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影响是否一致还远未达成共识。

我国近年来在农村推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为采取计量经济策略识别制度性养老保障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提供了系统的经验事实。文章主要借助农村新农保实施的经验事实,系统考察养老保障对于农户土地转出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制度性养老保障对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替代性。从逻辑上讲,如果农地的养老保障功能确实构成了农户土地转出的实质性障碍,那么完善和推广新农保及提高农户参与度会有利于其替代农地的保障功能,激励农户释放和转出农地。

二、主要内容(研究假说、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假说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农户两期决策逻辑分析框架,就新农保对农户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时间配置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可检验研究假说:

假说1:对于无老年人家庭,制度性保障会发挥替代土地养老的功能,参与新农保会增加农户土地转出概率。

假说1.1:对无老年人且流动性约束较强的家庭,参与新农保会减少农户家庭闲暇,增加农户家庭劳动时间,主要是非农业劳动时间。

假说1.2:对无老年人且流动性约束较弱的家庭,参加新农保会促进农户转出土地,减少农业劳动时间。

假说2:对于有老年人家庭,参与新农保会增加农户土地转出概率。

假说2.1:对有老年人且流动性约束较强的家庭,新农保会降低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促进子女增加非农劳动时间,增加家庭土地转出。

假说2.2:对有老年人且流动性约束较弱的家庭,新农保替代土地保障功能被弱化,其促进家庭土地转出的作用会被弱化。

(二)研究方法

估计新农保对农户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时间配置影响并检验上述假说的常用策略是基于处理组(参保户)和控制组(非参保户)两期数据的倍差法(DID),这种处理效应估计方法需要参保户和非参保户满足变化“共同趋势”假设,但由于农户决定参加新农保有很强的自主性,存在“自选择”问题,处理组和控制组基本特征往往有系统性差异,“共同趋势”假设难以成立,处理效应估计就会存在偏误。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可帮助缓解这种因自选择问题导致的“共同趋势”不成立问题,因为它能够在非同质的控制组和处理组中筛选出同质度高的样本进行配对分析。本文即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倍差法(PSM-DID)来估计处理效应。这种方法综合了DID和PSM两种方法的优势,先用PSM构建同质度高的控制组和处理组,有效控制参保组与非参保组可观测变量的系统性差异,更好满足可忽略性假定,再基于两期数据和“共同趋势”假设,用倍差法有效估计处理效应。

(三)所用数据

研究所用数据为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该数据库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调查300多个行政村,2万多农户。由于新农保在2009年9月展开,因此,本文利用2008和2012年两年数据对农地转出情况进行分析,以2008年作为基期,2012年作为实验期。

为了系统分析新农保对不同人群、不同家庭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时间配置决策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分组分析。一是,根据农户有无参与新农保,将农户分为参保组和非参保组两组。二是,按照当期家庭中有无60岁以上老人将农户家庭分为有老人家庭和无老人家庭两类样本。综合上述两个分组,将有老人家庭分为参保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子女缴纳保费)和非参保组(老年人未领取养老金、子女未缴纳保费)两组,将无老年人家庭分为参保组(缴纳保费)和非参保组(未缴纳保费)两组。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研究发现,新农保这种制度性保障对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有明显的替代性,无论家庭有无老年人,加入新农保都能促进家庭土地转出,不过作用机理因家庭人口结构而异,作用强度也因家庭面临流动性约束情况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异质性。

1.对当期无老年人家庭而言,相比传统的自我储蓄和土地养老方式,加入新农保能以较少保费获得未来同等的养老保障水平。制度性养老保障带来的家庭预期养老保障水平提升,不仅可降低当期储蓄养老和就业压力,也能替代土地养老保障并降低土地经营的边际效用。

2.当家庭面临流动性约束较弱时,加入新农保会使其减少农业劳动供给与时间,增加土地转出和闲暇。

3.当家庭面临严重流动性约束时,新农保的远期养老保障预期收益和短期支出增加压力,会激励农户通过增加劳动和收入以加入新农保,家庭资源配置表现为压缩当期闲暇、增加非农业劳动时间和强度,而农业劳动时间减少和土地转出增加效应并不明显。

4.对当期有老年人家庭而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可增加老年人生活保障和替代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降低家庭就业压力,特别是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压力。

5.当家庭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约束时,新农保养老金对缓解老年人生活开销压力的作用显著,能显著替代土地保障作用,减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促进土地转出增加,同时还有利于缓解年轻子女的代际转移(金钱和时间)支付压力,增加其非农劳动时间。

6.对流动性约束较弱的家庭,土地保障功能相对较弱,农业劳动供给也相对较少,而新农保养老金对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家庭福利的增进作用较弱,其促进家庭土地转出的作用较弱。

(二)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以下几方面政策启示:

1.努力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集体统筹和国家政策支持水平,提升农村老年人养老金领取水平和福利水平,强化制度性养老保障制度对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替代作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养老保险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育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意识,让更多农户了解制度性养老保障的特点和优势,理解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涵和规定,提高农户对新农保的参与率;

3.关注面临流动性约束严重的弱势群体和人群的缴费承受能力,积极通过缴费基数优惠、政府救助等方式减轻这部分人群的缴费负担,促进弱势群体加入新农保,享受制度性养老保障成果。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与同类文献相比,本文在以下三方面有一定新意和文献边际贡献:

1.本文尝试通过构建一个刻画农户参与新农保、劳动供给与土地转出关系的逻辑分析框架,同时从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和流动性约束两个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制度性保障对土地养老功能的替代及其对农户土地转出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特别是对有、无老人家庭和流动性约束强弱不同家庭的差异;

2.本文采用匹配得分倍差法(PSM-DID)进行计量分析来识别新农保对农户土地转出和劳动力时间配置的影响,在技术上解决由自选择产生的内生问题,消除了随时间不变的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本文采用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8和2012年的大样本两期面板数据,提高了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和外部有效性。

五、作者写作、投稿与修改心得

这篇文章的选题得益于作者能把中国传统的土地养老功能与近年来逐步推进的新农合这种农村制度性养老保障制度联系到一起,并深入思考两者替代性的约束条件。这篇论文在确定选题和完成初步实证分析后,作者就力求能够发表在《管理世界》上。但是,《管理世界》作为国内经管类权威期刊,对论文要求很高,因此,论文从选题、研究思路、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和论证,到最后撰稿行文,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耐心雕琢。为此,本文几位合作者反推敲分析框架,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行文成稿字斟句酌,几易其稿,用时一年半才完成研究并定稿。投稿《管理世界》后,初审,匿名专家外审,终审,修改,到录用又经历了9个月。除了作者的努力和耐心,这篇文章能以较好面貌面世,还要特别感谢编辑老师们的严谨、专业工作。他们能在作者校对完的清样稿上,发现打印公司排版疏漏的一个求和公式,这不仅令人佩服,更鞭策大家未来的工作进一步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管理世界》2018年第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