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党中央确定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意义非凡。它解决的是“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以及国内分布的个案贫困群众生存的大事,解决的是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大事,解决的是四十年改革开放成果共享与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大事。这关乎发展大局,必须取得实效。
一、产业扶贫的成效
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扎实推进和艰苦奋斗,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五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医食住行等实际生活都得到一定改善,扶贫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起来,产业扶贫既有效增加了受扶人的收入,又使其掌握了生产技能,初步掌握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运营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业农村的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一些基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地扶贫工作,由于所面临困难的极端复杂性、面对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性,也由于各地扶贫任务的紧迫性,也由于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的滞后性,使得扶贫工作也确实存在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在个别地方,存在不顾被扶对象的差异化特征而在扶贫策略选择上照抄照搬、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不顾被扶人、地区禀赋不同而一味上概念、贪图高大上的问题,存在扶贫上的急功近利式冒进而热衷于做显性、短期成效却忽视隐性、长远成效的问题,存在对“为谁扶贫”认识上的偏差而热衷于应付上级的验收的问题。
特别是,在扶贫指导工作中,外围性扶贫观察、理论研究、政策制定、策略选择、工作指导等系统智力支持,与扶贫实际需要、具体做法、实践行为、工作落实存在一定距离和差异。观察者、专家学者由于涉身处地、直插一线进行体察式调研少,往往对扶贫点的极端贫困性、环境的极端恶劣性、贫困人口的思想状态及真实想法认识不充分、浅表化、经验化,重点是对“老少边”等偏远地区、“山沙荒寒旱”等环境恶劣地区、市场长期不能介入的深度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认识的不到位。因此,在外围观察者提出的一些对策,过于超前思维、产业化思维、理论化、理想化思维,得不到扶贫实践中的人们的认可和接纳。
三、原因分析
一些专家学者,给一些扶贫点,出些主意,当地老百姓说太大,老百姓做不成。正如一位河北扶贫一线的干部说的那样“扶贫一年多的经历,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生活,有些扶贫措施理论上行得通,现实中行不通,有些理论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行得通,在大田地里行不通。”事求上,专家学者的指导并非一无是处或绝对错误,而是专家学者的指导忽视了当下被扶对象的现实初级需求而跃进到了更高级需求,出现了期限错配、区域错配、人群错配,这是问题的症结。
四、渐进式扶贫的思路、对策
那么,如何使扶贫工作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呢?
针对在扶贫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鉴于扶贫实践与理论指导确实存在的差异与错配问题,以及各个扶贫点的情况千差万别,这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多维度去解决问题,先当下后未来,因时因地因人施策,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从扶贫执行维度,确实需要专家学者、一线工作的扶贫人员,树立“为人民”的正确扶贫理念,“既授人以鱼,解决当前困难问题,又授人以渔,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要真心地为贫困地区着想,真心地希望他们脱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帮助下有尊严的致富。在扶贫行动中,除了要有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能力、农村事务洞察力、沟通交流能力外,还要有很强的发动群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工作能力,切实全心身投入到扶贫点的工作中去,先满足受扶对象的现实初级需求,在受扶对象的初级需求与高级需求之间建设“桥梁”,逐步满足其更高级需求,让受扶对象顺利步入自主发展、产业发展的正常人生规道。
从管理维度,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建立长效化扶贫体制机制,推进扶贫工作的法治化、体系化进程,使扶贫工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出实招、用实策、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动态升级,历史性地完成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
一是针对被扶贫对象的初级需求,贴近实际出实招,办实事,走心地解决其当务之急困难问题。
贴近农民生活、生产实际,讲求实用性,抓好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排水集雨设施、环卫设施、停车场地等必需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农民视野,讲互联互通性,争取建设一些无线wifi发射塔、互联网,让受扶对象增強与外部的联系;谋求当地的小特色经济发展,搞活乡村交易、购物、工业活动,帮助建立小工业园区、小集贸、小超市、小网购集散点、农家乐旅游等;改善人居环境,突出绿化、文化建设,有规划地栽种行道树、花灌木,建设文化娱乐小广场,丰富受扶对象业余生活。要少搞外墙粉刷,少进行装饰性遮墙体改造。
二是进一步深入分析被扶对象、区域,要切入根本发现问题,为长远发展规划打下真实基础。
要把贫困人口、区域放在不同空间和层面上加以调研分析,掌握基础数据,制定有层次的递进的脱贫举措。从农村“微观层面”去观察,包括:土壤结构退化后的整治,农田的水利、电力、路网、仓储、田间路、行道树、田间污染物收储等公共性末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建设,在农村农民的交通、通讯、娱乐、养老、小诊所、农民职业教育等设施建设,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的建设,农村小微企业的环境治理及生存问题,农民的组织化建设问题,农技推广问题等;从城乡、区域“局域层面”去观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产业价值链分工问题,分工造成产业单一风险化解、保险、逆向补偿制度建设,城乡环境维护补偿问题,城乡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城乡有型市场、电商梯度建设问题,城乡人口流动中的中转、辅导、培训问题,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援助问题等;从全国“宏观层面”去观察,包括:普适性制度供给,土地产权衍生品创新制度,财政助力,普惠性金融政策,农业农村风险投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企业产业孵化器制度,价格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智库建设等;从国际更大空间去观察,包括:国际大农业合作,农业金融国际合作,农业对外承包,农业技术跨境输出入,农业品贸易谈判,贸易规则制定输出,农产品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的合理设定等。通过不断放大视野的观察,就基末能够保障扶贫策略制定的贴近性、实用性、升级性。
三是紧密结合当地禀赋与区域经济环垸,开拓视野,找准出路,将受扶人导入市场经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的生存发展道路。
扶贫的产业化路径,应根据条件的变化、地域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对扶贫产业对策有序进行调优和迭代升级。也就是说,产业扶贫中的农业生产,必须融入到大产业链中,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使扶贫项目被产业链所引导与拉动,同时解决受扶对象的组织化问题,使其寻找到适当的组织形式,加入到大产业链中,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效运用工业互联网、定制化生产的思路,把产业扶贫引入到新的业态中,激发受扶对象的能动性,对其进行职业化塑造,进行一定的产业转移,适时为其创建现代的劳动场所、机构,以供其劳动而获得收益,要适时建立培训机构,对其进行有现代化的农民职业、技能、文化培训,适时建立有现代化的农技推广、农村规划设计、农村环保、农业水电设施维护等机构,从而使受扶对象进入更高级的发展状态。
总之,产业扶贫,要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要贴近实际,循序渐进,先满足初级需求,播种发展希望,搭建发展桥梁,再开启更高级形态,推动产业扶贫效能的最大化,向人民群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作者单位:河北省联宇集团公司)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