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钟兵华等:乡村振兴的十大原理

[ 作者:钟兵华 陈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1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部署,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比以前的部署提前了15年;2050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比以前描绘的目标更高。尽管在未来3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农村还会发生新的变化、取得新的进步,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农业农村发展如何跟上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如果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那么也可以说,现代化不现代化关键看农业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使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整个国家现代化保持同步。

本文总结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及三农问题方面的具体实施要点十大原理总结。

一、 城乡互动 农村与城市的对接是城乡互动的核心动力。由于具有高度集聚性、开放性等属性,城市往往成为区域中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因此,在城乡双向互动机制中要进一步发挥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在城镇化的基础上,让农村在与城市的深度对接中实现发展。

当前,城乡两个市场的依赖性、渗透性加深,在城镇化率即将过半、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城市要靠农村广阔的市场开辟空间,农村也要以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调节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城乡间的互动不再仅仅是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而要向更加深入的程度迈进。新时期,农村要以城市的消费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节生产,这是城乡双向互动机制中发挥农村一侧作用的核心动力。

二、 产业兴旺 纵观全球农业,发达国家都有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引领。我国农业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主体,目前全国有35万家农业化产业企业,其中有13万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9.7万亿元,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三分之二以上;20强奶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产业化辐射带动农户1.27亿,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3493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农业企业应有所作为

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农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三、 综合改革 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立足实际,拓展思维,多样化探索改革新举措路径,进一步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刻理解十九大关于“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吃透有关文件精神,把推进“三变”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激发要素活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 生态友好 农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出的重要贡献众所周知,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尽管如此,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农业还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在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三农”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农村可以建设得更美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与农村可以做到协调发展。简而言之,也就是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相得益彰”。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正确理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五、 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长期任务,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所在,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建设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一些地方村落共同体解体,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传统消失。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乡村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各种矛盾的积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打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抓住“乡风文明”这一灵魂工程,是现实需要,是时代使命,更是面向未来的选择。

六、 三治机制 新时期以来,在推进“三农”发展中坚持进行了持续有效的探索、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的经验和路数,无论是发展“乡愁农村、园区农业、职业农民”的“新三农”路径,还是“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创新,无论是鼓励工商资本下乡,还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都紧贴当下农村实际,在产业发展、民风建设、市场培育、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都有力和有效地促进了安康“三农”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为安康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动能。

百姓的事百姓说了算。自治是灵魂,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根本。在当前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推进“三治融合”以扶贫扶志、提振精神、小康增智为导引,不断以乡村治理的新进展、新成效,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兄弟创业发家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农村实际情况的必选。

七、 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美丽乡村建设应具有“文化内涵”,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更要注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显文化元素,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在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尊重历史记忆,对于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宅民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可在规划居民点新建民宅或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上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或符号。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

以乡村地区节庆活动为依托,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产品展示的标志景观、种植观赏植物的视觉景观。通过农旅、文旅结合的方式,拓展当地产业品牌文化的外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对美丽乡村在打造农旅、文旅结合的旅游品牌过程中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帮助其提升特色、提高知名度,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搭台唱戏”。

八、 村企共建 要全力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还需要企业加大力度参与扶贫,实现由政府唱“独角戏”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转变。大企业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方面动能极大,如能结合农村提出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给予对症帮扶,将会极大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希望村企及帮扶单位能主动对接,多沟通、多交流,达成共识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同时,镇村也要主动服务好驻地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形成村企良性互动的双赢工作格局。

扶贫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要求各村及包扶责任人要在“精”字和“深”字上下功夫,确保帮扶措施与致贫原因、帮扶成效精准对应,包扶责任人要经常深入户子,掌握情况、了解进展,切实将真实情况反映到扶贫手册上,保证圆满完成此次扶贫验收工作。陈放策划:乡村振兴的十大原理

村领导要全力以赴,高度重视,做好扶贫验收工作;企业要以真感情、真举措积极参与村企共建,为实现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出钱出力。

九、 共享融合 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较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少了,这也是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让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流动,就成为我国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点。因为只有这样的流动才是可持续的,才能改变乡村落后、城市繁荣的不平衡格局。陈放策划:乡村振兴的十大原理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新型战略来实现乡村振兴,由过去的“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过去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本意是希望以城带乡,但由于我国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基本上把农村的人、财、物都吸到城里去了,而乡村的吸引力远不够,加上制度因素,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这次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途径,应该是试图校正过去的资源单向流动,让二者互动起来,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十、 活用政策 窗体顶端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

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钟兵华创意江山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