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作者:郭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6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12月29至3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分别在北京召开。两个会议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和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走实施的七条路径(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且把“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摆在重要位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重塑城乡关系,注重城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清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础正是对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战略更加强调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不再仅限于从乡村本身思考乡村的发展问题,体现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最终到“城乡融合”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非否定或放弃城镇化。换句话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现代化不能够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民就业,还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户。如果再通过乡村振兴解决了乡村硬件上交通、网络等设施建设问题,解决了软件上乡土淳朴文化的重塑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自然生态和生存环境质量问题和生活、生命质量的提升。那么,未来的乡村就会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乡村也许会成为农村人的公园、城里人的田园、旅居者的桃花源、人类共同的家园。乡村未来生活也许会更幸福、更舒适、更安逸。

  二、聚焦四大产业,创新三大体制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有“四大产业”:一是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二是“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四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此同时,还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要帮助普通农民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要让农民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有获得感。同时,要创新三大体制机制:首先,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重点研发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与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抓手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融合;第三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等方面求突破。

  三、聚焦乡村细节,防止乡村振兴盲目发展

  着力科学规划,定好振兴着力点。具体地说一是明确群众才是乡村振兴规划的主体。一个村的规划,规划主体是村民,各种专业人士是村民做规划的协作者,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协作者是规划主体的长期陪伴者,规划协助服务不应该是“一棰子的买卖”,建议,一个县市、或乡镇、或村庄,应该请一个专业机构或个人做长期的陪伴式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服务(如:五年、十年、十五年),而不是一次性花大价钱买“一堆废纸”!二是不要着急请“专家”搞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不要赶热闹,别把“鬼画”当“规划”,别把假事儿当真事儿搞。否则,规划就是“纸上谈兵”“纸上建设”。

  去行政化、强社会化,防止千村一面。行政化强调规模、速度,过度行政化是千村一面的主要原因。而社会化强调的是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在参与过程形成积极性,获得劳动成就的快乐,贡献智慧与责任。当前,社会化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少,资源不足,要去除行政化、增加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形成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共同给新乡村增添营养。

  软硬建设要均衡,减少后续运营成本。众所周知,硬建设包括修路、搭桥、建筑、园区建设等,硬建设相对容易看到,投资额度大,利润空间大,短期容易出成绩。软建设涉及文、教、社、民生、卫生等一大堆事情,千头万绪不太容易理出思路,耗时长也不易出现视觉上的变化。乡村社会建设中最有效和关键的环节是,要建立具有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春晖社牵头队伍,形成以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为主体的组织保障,健全乡村治理理性参与机制。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等公共事业有了共建主体,村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契约意识都将随着理事会、春晖社组织化而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软性社会机制就会逐步形成并完善。

  四、重塑城乡关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重塑城乡关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就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道路、宽带、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延伸产业链“接二连三”。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致使资源与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配置,导致城乡收入、公共服务差别很大。近年来,全省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涌入省内外城市打工,一些村庄因此出现空心化现象,乡村文化与社会功能严重退化。有些地方没有很好把握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规律,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片面而极端。因此,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品质,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州政协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