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风”亟待重塑
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乡村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乡村人文是无比丰厚的、活态化的遗产和财富,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从工业文明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愚昧的生活方式;但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现代旅游角度讲,却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资源,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
乡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乡村民风不仅在于家风,还在于村风,由于乡村民风在几个特殊历史时期受到的冲击,已经消亡殆尽,急需培育、重塑和教化,同时这种淳朴、醇厚、纯净的民风,也是乡村旅游除却田园风光和风貌之外的风俗、风情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其说城里人到乡下是感受和体验不同于城市的风貌和风物,倒不如说是体验不同于城市的乡村民风和习俗。
“教化”驱动中国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社会几千年,在精神层面,除了建国后的几十年,强化政治教育,事实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靠道德教化来维持、传承和发展的。
传统乡村共同体的精髓,在于以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以福利为保障而形成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仅“以利诱之”,或者借重行政力量“以力制之”,而主要是“以情感之”“以义合之”,这是值得继承的宝贵经验。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田园综合体,当然注重的是生产、生态和生活,但是乡村振兴远不止于此。
在骨子里,在精神层面,在实质上,民风教化和培育才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也是最持久、最有效、最有长远意义的。
如何实现民风的“教化”?
读到邢庚鹤的一篇文章,对农村如何承担教化职能的阐述颇有见地:
首先,乡镇政府应该把发现、鼓励、表彰道德模范,列为重中之重。对道德模范的表彰,可以起到确立社会主导价值、激励民众精神、淳化社会风俗、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
其次,乡镇政府要积极推动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传承孝亲敬老的传统家风和睦邻友善的传统美德,指导和鼓励能够增强家庭凝聚力的活动。
第三,乡镇政府要推动乡贤文化建设,在乡村中再造一批有德有能有才有学的新乡贤,使之成为教化乡里的重要辅助力量。
最后,乡镇政府要组织和支持村民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修德养志、研读经典、礼仪民俗等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村民抵制社会陋习,维护公序良俗,引导崇德向善,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淳化民风。
当代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的命运则涉及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问题。中国乡村文明不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旅思马记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