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总书记不仅对农村的情况吃得透、底子摸得清,对形势判断的准,而且找出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的症结,提出了走出困局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展望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愿景,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安排部署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时间节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顶层设计的新理念、新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提法新亮点很多,读后振奋人心、热血澎湃。
如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民主管理、乡风文明“提升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这种由“农业生产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由吃饱穿暖到富裕起来,由干净整齐到生态宜居,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彰显了质的提升。
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1988年第一轮开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承包期10年,1998年到期。1997年国家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要求在第一轮承包基础上再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即到2027年止。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30年到2057年,以稳定农民的心,让农民安心地投入和生产。
如通过“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壮大集体经济”。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在顶层设计中,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解决问题新思维、新办法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人们的要求不仅要吃好、穿好、住好、用好、行好,还要满足公平正义等非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更高层次的新的更多的要求,及时提出了: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尤其在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清晰地勾勒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从而而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破解瓶颈难题,农村进入新时代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城乡二元发展,到上世纪末的城乡统筹发展,再到本世纪初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今天的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来的新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从乡村振兴,这是中央在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土地承包期限再延长30年,不仅解决了乡村振兴中的土地问题,还盘活了资源,又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引到农民返乡、学生回乡、科技人员下乡,发展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产业,这是在着力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清除阻碍生产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让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这是在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空心村及农村衰败等问题…… 所有这些制约三农发展瓶颈问题的破解,中国的广大农村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农村的问题很复杂。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人民公社留下的集体化与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的交错,法制社会的雏形与族缘人情的千丝万缕联系,规模农业、家庭农场与小农经济思维的冲突,新时代新机遇下的农村活力与农民惰性的碰撞,有些地方造血与输血的扶持方法,脱贫攻坚与养懒汉的矛盾等等。农村需要一种什么精神?什么是农民们的精神家园?乡村的内生动力是什么?怎么去激活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这诸多难题提供了总抓手。
乡村振兴能解决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很多问题。城市需要农村的供给,农村能解决城市人的乡愁,乡愁是联系人们往来城乡的桥梁和通道,把农村建设好不但让留守在乡村的人有了生活自尊与自信,而且让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有了精神上的依恋 、寄托和回家的可能。
(作者单位:三门峡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