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这一成绩来自不易,是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关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仍不时暴露,如201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以《脱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为题报道了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填报材料、制定政策脱离实际等典型形式主义问题,这些问题不光达不到制定脱贫攻坚战略的初衷,更会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要实现“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总体目标,必须突破扶贫工作“形式主义”的怪圈。
要真抓实干,不要“纸上谈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比数字更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用真心,干真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工作;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要避免“花架子”,多用“真功夫”,精准发力,做好“里子工程”。
要注重实效,不要“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把扶贫当作短期工作来完成,必须结合实际,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如果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顾,明明是需要五年才能脱贫的压缩成两三年,那就是“赶鸭子上架”,揠苗助长,在这过程中,势必出现做“纸上文章”,搞“数字脱贫”的弄虚作假现象。面对贫困,心当然要热,增强紧迫感,种好“责任田”,但头脑要冷,注重实效性,正视贫困现实,尊重扶贫规律,科学精准施策,切忌盲目定指标、下任务,更不能单纯为“抢进度”而不顾质量,急功近利,甚至搞纸上脱贫。
要整合力量,不要“人来人往”。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级政府卯足了劲加油干,一块块硬骨头正在啃下来。各级为了掌握工作进展情况,频繁开展各类考核评比,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有媒体报道:“中部某村,最近这几个月,每天都至少有两次验收,省、市、县、乡,各级督导组的标准和说法也不够统一”,导致基层干部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扶贫需要考核,但考核也要有一个限度,不能因为考核让扶贫工作走了样,成了假扶贫,让党中央的好政策在落实时因为地方政府做虚功寒了百姓的心。
要动真碰硬,不要“你好我好”。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采用明察暗访等方法,结合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及时发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违纪违规动扶贫“奶酪”的,要严惩不贷。要科学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杜绝繁文缛节,一竿子插到底,注重从乡语口碑中考察识别干部,及时提拔优秀的、惩戒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更加需要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把顶风违纪的问题查出来,才能确保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