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玉:不是每个村都应该搞乡村振兴

[ 作者:张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5 录入:王惠敏 ]

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玉教授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引入分层次管理理论,精准识别每个村的发展层次,避免每个村都搞乡村振兴。

张玉强调,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就要求要摒弃单维结构和碎片化治理,转向整体性治理;从生产型、增量型的发展方式向供给型、质量型改进;从经济发展总量的单一型目标转向经济供给,社会服务供给,文化资源供给等复合型发展目标。

为什么田园综合体能够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路径?张玉认为,一是姓农为农,民众受益;二是产业引领、三产融合;三是宜居宜业、三产统筹;四是因地制宜,特色创意;五是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这正好契合了乡村振兴所要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的制度供给总量的要求。

“广东自2014年开始实施”特色小镇“建设,但现阶段还未形成典型的田园综合体。”张玉说,目前广东田园综合体实践模式主要有四种,即梅州市丰顺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广州市增城区的特色文化创意园;珠海市斗门区的近郊型农业观光园区;广州市从化区的农耕与农事体验园区。

张玉表示,目前田园综合体的创建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发展定位上,以生产工业园区和旅游创意园区的单向功能,替代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融合,没有统筹考虑宜居宜业的复合型要求;发展进程上,田园综合体对周边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带动有限,只能作为产业间歇期的有效补充;发展目标上,过度依赖工商资本,商业性过浓,惠农性不足;在田园综合体,当地农民只能通过打工的方式来园区工作,并不能分享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价值链收益;发展后劲上,产业结构单一,田园综合体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和前期投入成本;农村田园综合体的投入,绝大部分用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由于主导产业市场化的程度不高,消费者不成熟,产业发展较为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张玉认为,现阶段大部分地方的“乡村振兴”都着眼于每个村振兴,要引进公共管理学中的分层次管理理论,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按不同的层次需要,找出投入要素与管理资源的高效结合方式和路径,实现管理适配,减少因错层管理造成的管理失效和资源浪费,促进产出最大化,管理效果优化。张玉指出,并不是每村都要搞“乡村振兴”。

“田园综合体不仅是一个农业公园,应对园区土地经营进行中长期产业规划,并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园区,以此作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基础。”张玉表示,田园综合体应体现惠农特征,希望通过科研院所提供支撑,多平台搭建,引进技术人才,提高服务水平。此外,田园综合体的运营不能把农民排除在外,应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吸引周边的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进来,既可以在其中就业,还可以通过股权、租金等方式获得收益,做到充分参与和受益,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农村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