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五年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战略上进行了安排部署,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
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通过集中公共资源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机制,创新多种扶贫脱贫模式,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输血式”扶贫多,“造血式”扶贫少、基层干部喜欢短平快的扶贫方式,而静下心来抓扶贫产业的动力热情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普遍。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贫困地区后续发展空间和困难群众收入增加水平,需要下定决心予以解决。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产业兴旺放在了首位。多年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
培育一个产业,特别是有较大规模的产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动员难,干部、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慢,存在畏难情绪;产业培育周期长、见效慢,前期投入大;市场风险大、不确定性因素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有所改观。
一是要找准突破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要符合自身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禀赋,符合市场广阔需求,顺应“五大发展理念”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二是要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要加快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业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坚持经营体系向专业化转变。三是要健全科学有效的组织发动机制和产业扶持机制。要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发展农业产业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奖优罚劣,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用好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重点镇乡专项工作经费。要创新金融服务,努力构建财政引导资金、社会资金、金融担保支持等多元投入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着力在产业培育初期发挥“促”和“护”的积极作用。四是要拓展产业链条,发挥规模产业经济和社会价值。要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生产新产品,创造新就业,坚持增收途径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变。要积极争创农业品牌,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深度挖掘产品附加值。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要坚持在做大产业的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构建困难群众利益分享、退出和循环机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鲁南播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