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曹山明:全要素经济

[ 作者:曹山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0 录入:王惠敏 ]

通常谈论四季时,夏天代表热,冬天代表冷,春夏秋冬在这里就变成了哲学上的抽象概念。水、木、火、金、土五行也是这种抽象概念。四季和五行都是循环的,同时也是平衡的。在小农经济中,土、水、木、火、金分别代表土地与气候人文环境、农耕知识与技术、农作物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收获。

中国传统经济可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第一层面的小农经济;第二层面的熟人社会经济,熟人社会(传统村落)提供商业信用基础,形成以物品交换、当面协商交易、互助群帮(道德驱动)、情感投入(不计回报)和口头契约(人格信用)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系,可以不使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第三层面的生人社会经济,只有一部分地方传统品牌产品作为地方产品的代表进入生人社会。

用中国五行观点来看商品经济,发现其主要涉及到了“金”这个范畴。这暴露了用商品经济来描述现代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即无法反映人类的整个经济生产过程。经济建设还需要“水”“火”“木”“土”这四个范畴来完善它,完善之后的的经济模式,可姑且称之为“全要素”经济模式。传统中国农村就具备这种全要素经济模式。

1.jpg

现代经济的思考和操作途径是“商—工—农”,中国传统经济的形成途径是“农—工—商”。西方经济的优势是强大的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是无需考虑“天”“地”影响的产业经济。所以西方经济可以依靠资本来运作,在他们眼里,“农”仅仅是原材料的来源。对于中国传统经济来说,“农”是一切的基础,而“农”离不开“天”“地”“人”“熟人社会”。用乡村经济和现代商品经济对接,以本地经济的自循环和外来经济的大循环结合,有助于实现经济有根的外向发展。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仅能使乡村实现文化自信,还能实现经济自信。乡村经济的发展途径就是“落地生根”:站起来,恢复和建立自循环经济;富起来,实现和外循环对接;强起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作者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义生态哲学创立者。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届世界乡村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