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程郁:协同共进吹响乡村振兴战略号角

[ 作者:程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3 录入:王惠敏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延续和创新。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程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推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补齐短板,才能推动乡村的繁荣振兴。  

    乡村振兴应立足实地多面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程郁: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战略,需要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协同推进。突出强调的是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投入发展的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居住环境较差、公共服务保障不足、产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缺乏,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多重短板。

  因此,乡村振兴要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各个部门、各方力量要齐头并进,补齐短板,使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获得整体性改善,为新兴产业创造发展条件,以丰富的创业就业凝聚人、以优美宜人的环境吸引人、以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留住人,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新乡村,推动乡村的繁荣振兴。

  中国经济时报:新时代下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在哪儿?

  程郁:新时代乡村的振兴发展必须要围绕着“产业培育、环境改善、人才培养”三条主线,协同配套推进。“产业培育”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和重点,“环境改善”和“人才培养”要围绕着服务于产业来推进,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持续的环境改善和人才培养。

  同时,要立足于乡村的资源环境优势,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积极促进优势产业的集中连片、规模化、集聚化经营。协同规划产业上下游衔接布局,使产业能够通过适度集聚降低成本、循环生产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产业链的延伸拓展获得价值的增值。

  另外,农村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人。当前农村不仅缺乏以新技术、新思维推动农村创新发展创业的精英人才,同时也缺乏各类专业人才。引智回乡和育才强村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农村要想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必须要有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需多方面培养“三农”队伍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这支队伍的关键在哪里?

  程郁:十九大报告对“三农”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推动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方式的改革。

  首先,农业专业院校和研究所在进行农业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更突出强调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职业精神。应当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各种社会实践中去。

  其次,需要加强对当前“三农”工作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要让每一个“三农”工作人员认识到当前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其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完善对“三农”工作人员基本收入保障和奖励激励制度,让每一个“三农”工作人员能够没有顾虑地做好“三农”工作,增强为农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再次,要积极推进基层“务农”人员的再培训,为各类在一线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新技能、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农业专业经营能力;加大对农业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奉献农业的荣誉感和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关注度。(记者 孙兆)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