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即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手段,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对农村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又该如何实施?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叶裕民,请他就此进行解读。
农村现代化反映了乡村在新时代发展中价值的提升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有何重要意义?
叶裕民:长期以来,我国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乡村发展的目标,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发展模式下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农村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农业现代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农副产品和工业用原材料,农村发展服务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的生产性价值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乡村发展的生态、文化、社会价值缺乏认同。
乡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乡村对城市依附性的经济功能,导致乡村发展积累了系统性问题:人才流失;经济缺乏活力;社会不稳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些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则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重构我国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手段,开启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为我国到2035年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保障。
其中,我国乡村发展目标由“农业现代化”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央对新时代乡村发展在国家现代化中地位的表述的重要创新,大幅度肯定和提升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整体价值。
事实上,国家现代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统一。城市化是城乡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城市现代化带动乡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凸显了乡村现代化和乡村系统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了重构乡村整体性复合功能的战略意义。
重构乡村四大功能促进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重构乡村整体性复合功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叶裕民:在国家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框架下,乡村整体性复合功能需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态保护功能。乡村是指非城市空间区域,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本底区域,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依托的区域,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是国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国家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功能远远大于价值创造功能。生态保护也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增加乡村魅力的有效举措。
第二,文化传承功能。乡村文明是完整传承中国文明体系的载体,是丰富多彩地方传统文化保存的空间依托,也是承载现代化中后期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交融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载体,乡村文化功能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城乡人民群众走进大自然,体验传统文化,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社会进步功能。到2035年,中国在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届时我国总人口约14.45亿,城市化水平70%,乡村人口大致为4.3亿,是2015年美国人口的1.3倍,德法英意合计人口的1.59倍。这意味着在我国完成城市化以后,仍然有巨大规模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乡村社会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不能仅限于维护“社会稳定”,要深入研究如何贯彻十九大精神,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4亿多乡村人口建构积极进步的、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开放美丽的乡村社会,是时代性重大课题。
第四,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功能。乡村产业发展仍然是乡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乡村居民的就业和提高收入。为此,十九大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经济振兴指明了道路。
农村现代化核心路径是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您觉得,农村现代化之路该如何走?
叶裕民: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现代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建构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的框架下持续推进,符合发展中国家解决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是新时代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性方法。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构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为乡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多元化路径。
首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城乡融通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和各类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以全国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安排我国城市群和各级各类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城市品质建设吸引企业家以足投票,以产业发展引导就业的空间分布,建立全国城乡之间就业和人口有序流动新秩序。
第四,我国城市群、特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要承担城市责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扭转我国巨大规模人口长期两栖生活状况,促进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城市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以全国统一的城乡空间规划为依托,探索建立城乡之间人口自由迁移制度,在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吸引有志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和就业,彻底扭转乡村“386199”的人口结构,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的乡村发展主体,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本支撑。(记者 胡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