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董晓菲:把握特色小镇的三生三适

[ 作者:董晓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23 录入:王惠敏 ]

2014年,浙江省为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形成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目前,随着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推广,总体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企业等在实践中模糊了特色小镇的价值本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误以为特色小镇是个筐,各类项目都能装。一些地方政府理解的特色小镇是光鲜的名头,将原有的工业开发区、旅游景点集聚区、生态保护区等重新包装成了特色小镇;有些地区将特色小镇理解为房地产开发的概念;还有的地区借助特色小镇争取款项改造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之,忽视了国家建设特色小镇的初衷,即以高端产业集聚,吸引高端人才居住,进而疏解大城市功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增长区域。因此,只有准确把握“生产、生活、生态”和“适居、适业、适游”的核心理念,才能发挥特色小镇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作用。

科学定位特色产业,引导高端产业集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均集聚在小镇。例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对冲基金规模占美国近三分之一;英国的剑桥镇是英国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德国奥迪汽车总部在英戈尔施塔特镇。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高端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将成为必然趋势,关键是要根据小镇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并一以贯之的坚持本地特色产业,形成相关领军企业的集聚。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高品质宜居环境。中心城市由于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因素,将不再是高端人才的唯一居住选择。随着产业转移、交通便利、观念的转变,部分人才更青睐于环境幽静的中小城镇。小镇想要真正留住高端人才就要提供高品质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社区娱乐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等提供与大城市无差别的优质服务。

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打造绿色适游文化小镇。特色小镇应“产城人文”并重为建设目标,不仅重视高端特色产业链的架构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工作。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开发关联度较高的旅游产品,积极保护特色小镇的文化遗址、民风民俗,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凸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适居、适业、适游“三适并行”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第7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