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宋丁:粤港澳大湾区格局下的乡村特色旅游之路

[ 作者:宋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3 录入:王惠敏 ]

    第一点,我讲一讲大湾区背景下的城乡关系走向。

    乡村是一个让人记忆乡愁的地方,我们离乡村越来越远。但是乡愁一直在我们心中徘徊,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现在规划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要让城市群发展起来,城市群城市化城市圈都市圈,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粤港澳地区的乡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深刻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旅游,就要看这个大背景下乡村和城市会发生哪些变化,首先要看清背景。大湾区的城市和乡村,未来将步港澳的后尘,适度接受国际化的洗礼。香港也有很多乡村,以前在英国人管制之下,已经逐步与香港的大都会联结在一起,有很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都和都市是密切相关的,不是想像中的乡村感觉。这种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广东要和港澳实行更加开放的整合,让大湾区进一步国际化。这样,珠三角已经不是对标长三角,对标京津冀,而是对标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够按照过去30多年的模式走,要走新路,过去我们造鞋子帽子,一件衣服100美元我们留下6、7美元,另外90多美元都送给外国人,这个模式走不下去了。我们要造一件衣服100美元,自己留90多美元,那几美元给东南亚。

    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我们背靠港澳,走向国际,让人民币国际化,中央率先把任务交给粤港澳大湾区,意味着我们拉开的序幕是国际化的序幕。所以现在乡村的文旅发展,乡村面对的形势一定是和城市同步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将来要应对新的全球化国际化的挑战,这里的乡村也要有国际视野。

    大湾区是11个城市形成的集群,再把周边城市都带起来。通过集聚化发展,形成高密型的都市圈,像这样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像香港、深圳、广州这三个城市,也就100多公里,集聚了三个巨无霸世界国际大都市,全世界都没有,纽约没有,东京没有,旧金山也没有,只有我们有,所以我们敢拍着胸脯说再过五年八年我们可以成为世界第一湾区。从1980年到现在37年,深圳经济增长了2万倍,1980年深圳的GDP一个亿,现在2万亿。这个速度超快。大湾区这种高密度已经成为世界现象,全世界都关注这个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大湾区乡村受到高度城市化的剧烈影响,它形成了显著不同的城乡关系,大湾区的乡村就不能像其他地区一样,一个村落还想保持乡村的独特性,不受城市的影响,不受城市产业的辐射,这种情况在大湾区的核心区域非常难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基本的表现。

    大湾区的中心地区,会有少数的特色乡村,还保留非常有特点的东西。比如香港的南丫岛乡村,深圳的凤凰古村等等,这样的乡村有特色,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或是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它能得到重点保护。从文旅产业的角度对资源进行保护,这样它就成为城市圈里面可以探望乡愁的怀旧地,它和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产业互补的格局。这个互补现在看起来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越来越稀缺,这是一个大的方向。

    大湾区城市人口几千万,这几千万人的菜、蛋、奶、肉等农产品首先靠周边地区的农村来提供,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更大的圈层。外环要形成一个优质精品农业产品的供应基地,大部分朝这个地方走,这就涉及怎么做周边农村。周边广大地区需要用农业主导的方式来做旅游。大湾区的外环,将会涌现一些地域广大而特色突出的岭南农业文化乡村,岭南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北方各种文化有很大差别,是一个特色的文化分支。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岭南地区独特的价值,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都在这里,这个文化非常独特。这些方面决定城乡关系,我们怎么去做乡村旅游的发展,我觉得要弄明白城乡关系,我们才能够更加理想的推进它的发展。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大湾区时代的乡村特色旅游市场动向。

    大湾区时代,乡村特色旅游的市场有什么动向?出现什么样的趋势?首先是,随着这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群的发展,都市化的比例越来越高,深圳市已经没有农村人口,广州70%是城市人口,那么城市群的快速扩展导致传统乡村快速减少,这样经典乡村更加珍贵。现在大湾区核心圈里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哪怕50年代的老一点的村落。我们的确是进入到一个工业文明,比如说深圳市,深圳市强调城中村的保护。城中村是什么,深圳市的城中村就是工业村,我们的城中村就是伴随着过去三四十年大工业的发展,它的配套的居住区,这叫城中村,它已经不是农业时代的城中村了,农业时代的城中村大量被剥离,工业时代的村落也是大量被摧毁。因为我们大踏步地进入信息时代,人类有这个问题,总是对正在衰落的时代的文化不太在意,一旦摧毁到剩下不到10%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才开始关心它,保护它。深圳内部也争论城中村的问题,其实我认为要选择性的保护,把一部分农业时代的老村落和工业时代的城中村完整保留下来是很重要的,很有价值的。

    现在还有一个动向,大湾区进入高度国际化的通道,那么就使得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封闭的模式,他的供需两侧都更加具有开放性。深圳市有两千多万人口,绝大部分是外地移民,这些人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开放的好处是它可能通过“杂交”的方式使你更快发展。它的弱势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认同,比如龙岗区那么多传统的客家围屋,为什么深圳市人对它那么冷落呢?因为那不是他的家园,他们来自湖南、湖北、山东、江苏、新疆、东北等等,那些没有客家围屋的地方。客家是当地的子民千百年来移民出来的,当然对它有感情,我们和它没有感情,所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乡村,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洗礼,未来你的需求仍然来自这个东西。我们的下一代已经融入了这个地方的血液,已经有了在这个土地上关联密切的文化现象,不像我们现在从外地来了以后,融入当地文化还是很困难,比如我来了27年,我还没有感到我那么需要客家文化,其实我是一千年来第六轮大移民的新客家,凡是移过来的都是客家人。所以我们不得不看到两端的开放性,这个需求的开放性,既然有这么一个潜力。那我们供给方面也要有开放性,就是将来你的村落无论是古村落还是现代村落,将来它都有相当强的开放性、国际化影响之下的发展模式,这个和内地的很边远的村落的发展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有开放的背景。

    大湾区仍然是全国移民最多的地区,移民与本土乡村文化仍然需要融合。目前来讲,不光是深圳,包括广州、东莞、惠州、佛山、珠海等,在全国来讲它的移民规模最大。而且前瞻未来20年,这个粤港澳大湾区仍然是全中国移民最活跃的地区,这两年的数据很明显。我们刚刚看到一个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活跃指数最高的城市就是深圳。仍然有那么多人,对这个城市充满想象力,无论是内地的移民还是很多海外的游子,他回国首先来深圳,但是你移来了以后和本土的文化至少有10年的磨合期。那么乡村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方式,所以我们大湾区的乡村,我们没有办法逃离现实,现实就是自己大量的移民必须相互的接受改造,乡村要接受新移民的挑剔,移民也要接受本土文化千年的沉淀,谁都不能排斥谁,因为将来你们就是共享的一个分子。

    过去的三四十年,就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获得珠三角发展的机会,这个地方的发展成为全中国发展最好的地区,这个是我们值得高兴的。但是伴随着三四十年的工业化,对我们周边乡村的负面影响很大,有的是完全被侵吞掉了,有的是破坏掉了。因此我们现在做乡村旅游、古村与新乡村的发展,需要把传统文化拯救出来。我们希望复兴乡村,再一次看到传统的岭南乡村品味,几千年的乡村文化应该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希望看到它,但是复兴乡村的任务非常艰巨,可以说三四十年的工业化正在吞掉几千年的农业化,而未来几年的信息化都可以吞掉三四十年的工业化,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非常的可怕。

    所以现在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工业文明保护的同时,更要对农业文化进行保护。因为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文明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太多东西了,除了几个考古遗址以外,我们看到什么,它只不过是四五千年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大地上,这样一个人类鼻祖的地方,我们找到几个遗址,说明人们对历史的摧毁非常快,所以复兴乡村的任务艰巨。

    再看另外的一个趋势,大湾区内乡村的传统文化受现代化的影响,特色流失严重,急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其实更多就是农业时代的文化,这个文化特色流失特别严重。为什么陕西袁家村能做好,袁家村就是把周边十里八乡的关中文化特色都拉到一个村里。周边还有成百个乡村,只有它做起来了。所以说乡村旅游往往有一个情况,成就一个死掉一百个,是因为这一百个没有像袁家村认真地寻找和集中显现自己的IP,让袁家村把IP抽走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乡村如果发展旅游,保护传统的核心是挖掘保护自己的IP,在这个基础上再投资发展,而不是前面的几步没有走,就像建楼一样,一二三楼都没有建好,我就建四五楼,可能吗?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的关键,我希望大家高度关注。如果你下一步做文化旅游的,把这个好好的琢磨一下,它留了什么东西,为什么留,我们能不能深化这个留下来的东西,能不能找出一个核心,让特色再发挥出来,一步一步的来。

    我们看大湾区城市居民下乡休闲度假的需求。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像深圳人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深圳市的第一代乃至第二代人他们都已经功成名就,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存款有了,孩子也大学毕业了,他们开始想周末开车到周边玩一玩,去哪里?到那些没有看过的乡村,他突然发现,这个地方很好玩啊,以后就成习惯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有了这个习惯,规模化的乡村旅游就形成了。

    第三点,我讲一下大湾区格局下的乡村特色旅游之路。

    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城乡关系,我们也大致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向,到底怎么做呢?我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找准特点。我总结了七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要构建城乡之间极度反差的休闲度假空间,打破平庸,打破同质性,比如深圳的大鹏所城,国宝级文保单位,在深圳只有一个,这就是独特性。但是十里八乡二十个村子,都是几亩田,破寨子,那片山林,怎么差异化?你试试看,去村里呆几天,天天和村民呆在一起,到田地头跑一跑,到祠堂里看一看,到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走一走,看看能不能找到IP?找到之后,你在原有的乡村基础上,把深度的文化挖掘出来,最后发现这个村子和别的村子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极度反差,而不是一般反差,城乡就是一般反差,极度反差的核心是村子之间的竞争,所以理论上存在所有的乡村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点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难度大,99.99%的村落不愿意且不能够做到深度挖掘,没有办法做到极度反差。如果我是城市人我要到乡村旅游,我周末开车开两个小时到乡村旅游,我一定不是只是去吃农家菜就结束了,要找到那个特色鲜明的村子,要下工夫,我要享受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乡村。

   第二个,回到广东省地方特点,营造岭南渔农文化、沙田基塘田园综合体,基塘是什么?沙土将水一块一块围合起来,一片一片水域形成。有花基、草基、桑基,上面是桑树,桑树的树叶掉在水里,鱼吃了以后,它的粪便便成为桑树的肥料,养了桑蚕,桑蚕产业得到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几千年的农民都是这样,我们岭南地区的农民自古以来就是通过沙田基塘的模式维护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农业时代的循环经济。整个岭南地区的沙田基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独特的水乡田园系统,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农业生态。我们可以围绕珠三角湾区做不同风格的基塘文化旅游。

    第三个特点,对于珠三角或者是粤港澳大湾区里面来讲,主要的人群文化背景是广府和客家。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乡村发展肯定不能忽略文化,我们希望完整复兴一批广府客家代表性的传统乡村,这样的村落,它是古色古香的代表。在岭南、在粤港澳大湾区做,恢复农业时代的广府客家文化村落文化。

    第四个就是我们国家一再强调的,建设特色小镇。国家现在搞一千个特色小镇,每个小镇本身就是一个小城市,其实中国人所界定的小镇在国外就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城市,欧洲很多国家三五千人就是一个小城市。我们国家提出建一批特色文旅小镇,我觉得在大湾区,我们要建设若干个具有独特乡土文化主题的特色小镇,要按照两个方面打造,一个是文旅小镇,一个是产业小镇。比如某一个物流产业,或者一个互联网产业等等,本身并没有文旅产业价值,就是打造产业小镇,而像浙江乌镇,北京的古北水镇,这些就是典型的文旅小镇,文旅就是让人休闲吃喝玩乐的地方,在大湾区做特色小镇,要有非常浓郁的岭南文化的乡土气息,这是一个战略使命,也是一个大的方向。

    第五个是广东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华文明发源是沿着黄河长江的,那是文明的主轴线,所以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地方是在河边。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特别是到宋代大规模的移民南下往海边走,全世界已进入到大航海时代,世界的经济已经从黄色文明进入到蓝色文明,就是海洋文化的时候,我们看到临海的广东省的价值出来了。所以广东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应该是越来越重要,到了近现代,整个革命时代变迁的发源地就是广东省。既然有这样一个特色的东西,我们要打造以海湾、海岛、海景、海防文化为背景的乡村文旅产业。

    海洋是广东省也是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剥离的重要资源平台,基于这个东西,粤港澳大湾区过去也沿着海岸线也做了很多文旅项目,但是要让它和本土文化乡村连在一起开发。我们下一步就是要把两大优势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在一起,做一些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非常有特色的海湾海景海防的乡村体验区,这也是我们走向特色的重要方向。

    第六,所谓食在广东,既然我们有全世界人喜爱的粤菜文化,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村庄是三农,农业是什么,农业就是解决人的吃饭问题,马斯洛需求说的底层需求就是吃饱。我们创造了灿烂的粤菜文化,依托粤菜文化打造粤派美食乡村。

第七,除了粤派岭南文化乡村底蕴以外,我们当代人,面临信息时代,一方面我们传承保护文化,但是不要一味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还是要鼓励开发无限创意性的特色乡村。我们创造一个新的乡村文化,让一千年以后的晚辈们去欣赏和继承。

    (这是作者在2017年8月22日于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乡博会上的演讲速记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宋丁视点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