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中国证券网记者注意到,全国各地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许多尝试,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苏苏州、湖北鄂州、四川成都的实践,分别可看做东部、中部、西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样本。
湖北鄂州的三大经验
作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城市,鄂州从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创新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将320个行政村逐步规划建设成106个农村新社区。经过近5年多的努力,开创了一个全域概念的城乡一体化样本。
经验一:“全域”规划新生活
鄂州市请来国内知名的规划专家,通过科学论证,提出了“全域鄂州”的规划理念: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3座新城为支撑、10个特色镇为节点、106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鄂州是把全市1593平方公里土地放在一个平台上去规划,城市乡村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
试点以来,鄂州从实际出发,探索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多种模式。据初步测算,全市106个新社区建成后,可节约耕地5.1万亩,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拓展了发展空间。
经验二:公共服务均衡化
鄂州积极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大力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公用设施建设,改变以往农村闭塞落后的面貌,让农民也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优异的生活环境。
该市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网合一”,分设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的三个档次,居民参加医保不分城乡、不限身份、不设门槛,以缴费差别代替身份界限,可选择、可衔接、可转换,实现了城乡医保服务的均衡化。
鄂州还在全省率先将城镇居民低保政策覆盖到农村,建立起普惠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经验三:产业支撑新社区
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是鄂州是城乡一体化的根基。
近年来,鄂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千亿元产业工程”,围绕冶金、能源、建材、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市场主体,近两年全市引进和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多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5家,增加就业岗位4万多个,农民年均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1万元。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方面,鄂州市壮大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以广源米业公司为骨干的粮食加工、以梁子岛水特产公司为骨干的水产品加工、以大丰牧业为骨干的畜牧加工等7条产业链,带动农户10万多户。
苏州实践的“五大举措”
苏州市自2008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后又被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苏州抓住改革试点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现实路径,基本建立了城乡一体规划、富民强村、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五方面的长效机制,走出了苏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苏州亮丽的名片和最大的品牌。
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采取了“五大举措”:
第一,苏州基本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的规划机制。在规划引导下,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目前,全市90%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49.5%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累计46万户、130多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
第二,苏州大力发展以股份合作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走出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强村富民之路。到2012年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205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582万元。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村各类新型股份合作组织141家,累计达到4069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
第三,苏州在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先领域、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途径、作为优化生态的战略举措。全面落实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农业布局。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意见,提高对基本农田、水源地、重要湿地及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对保护的水稻田按每亩400元予以生态补偿。
第四,苏州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市林地绿化面积达到203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65%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
第五,苏州还创新城乡一体社保机制,实现“三大并轨”,2011年7月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低保标准经过两次调整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月630元。2012年底,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并轨。
苏州市委表示,当前,苏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将全力在新型城镇建设、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几方面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始终保持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成都构建六个“一体化”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起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一开始,成都就将“城市规划”变革为“城乡规划”,即城乡一盘棋,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范畴,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城乡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弊端,成都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想,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成都正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改革开放30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市场的“无穷魔力”。当前,城市农村发展速度的巨大差异,就在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发挥政府的力量,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在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对农民建立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成都2008年开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和颁证,并在市、县、镇都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成都建立了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的机制,实施了网络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村(社区)垃圾集中处置、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100%。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制度安排。成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去年开始的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将是把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真正还权于民的又一举措。
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为城乡统筹提供了制度保障。成都先后对30多个部门进行了职能整合和归并,建立起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全市财政对“三农”投入比2003年增长了13.78倍;基层治理机制在灾后重建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很多村、组自发诞生了“监事会”、“公共资源管理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农民在参与经济发展和民主管理中当家作主,发挥了主体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证券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