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因此,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引导“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政策。那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其金融需求何在、金融在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中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值得探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单产、总产、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等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改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是,当前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和全国大形势一样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一是粮食生产品种结构出现失衡,进而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目前,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8%、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2%,两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超过了九成,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更是达到94%。但是有效供给并未适应需求变化,“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玉米、水稻等农产品库存过高,而大豆、白糖等过度依赖进口,产能分配出现了结构性失衡。截至2015年末,吉林省粮食库存1076亿斤,其中临储玉米885亿斤,占库存总量的82%。品种结构失衡又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波动,2015年,吉林省玉米再次增产,但价格却较上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价格同比下降20%左右。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国内外粮价逐步倒挂。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农民数量占比较大,但土地较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6.7亩,使得尽管在农民流动、土地流转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造成了国内外粮价严重倒挂。2015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平均价格为每吨162美元,比国产玉米价格便宜约60%;从美国进口玉米平均价格为每吨149美元,比国产玉米价格便宜约63.2%。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从需求端向供给端转变。三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严重。在农民收入方面,过去产业补贴政策多以增产为导向,产量高与收入高挂钩。而在粮价大跌、库存高涨的情况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已十分严重。2015年,国家临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国标三等”每斤1元,比上年每斤降价0.12元,吉林省农民种一亩地玉米将少卖200多元,仅够上成本。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金融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金融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一是改革的资金需求给予了农村金融发展巨大的空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农产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即降低玉米等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通过规模经营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还要补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其中,特别是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在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市场调节的空间,以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建立合理的供求结构和吞吐调节机制。在此改革过程中,农村的资金需求缺口将会很大,金融机构大有可为。二是亟待推进的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根本。始于改革开放的农业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的是投入的增长。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的增长应该更多地依靠农业存量结构改革、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制度进步,以形成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可持续动态均衡。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要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农业正面临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因而,需要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高端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消除化学农业带来的耕地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改进农业增量资源配置结构,逐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三是现行农村金融服务瓶颈给予了农村金融发展最充足的理由。目前,“三农”金融的痛点在于风险大,银行在无抵押无担保的前提下,主动放贷的意愿不强,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支持仍存在不敢贷和成本过高的想法。农村银行网点建设也与需求存在较大矛盾,尤其在边远贫困地区,银行出于成本的考虑,设立的网点相对更少,而这些地区的农民对电子银行、网上支付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不熟悉,则更需要将银行网点延伸下去。四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的方针,并对金融系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金融系统应当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把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解决金融业自身结构性矛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业积极参与和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形成“三农”补短板、农业现代化加快与金融业稳健发展、转型升级加快的良好双赢局面。
金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着力点
一是推动以提高农业供给效率为目标的农村服务业金融发展。加大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力度,以金融服务带动农业内部增产增收。积极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支持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发展智慧乡村游,增强营销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从金融角度刺激农村经济活力。
二是切实提高以促进农业创新创业、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为主要切入点的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应该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导向性的发展,而应该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寻找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需要促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新组合,需要农业经营制度、经营方式的创新,培育农业新型业态。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探寻农业发展新机制。特别是要关注对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创业成功率。
三是探索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农业是一个由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产品收储和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构成的一个产业链。在农业产业链内,维系产业链运作的各个主体之间,例如农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产品收储和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之间,在产品和劳务等的交换过程中,形成了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的双向循环,并形成了农业供应链,供应链各环节的资金需求就是农业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前提。农业产业融合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要顺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和农业科技发展新需要,从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高度,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金融在支持现代种业体系培育中的作用。推动金融服务创新的引领性、金融支持创新的系统性和金融创新的整体性,统筹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推动区域性、行业性科技协同发展,助推绿色农产品增产增效。
五是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效果。推动农村产业交叉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重点应该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可以更好地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
六是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的“农村电商+信贷”金融服务模式。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将在农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农村电商的政策,农村电商也必将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重要通道和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积累数据和信息,有助于金融部门探讨“农村电商+信贷”服务新模式。因此,金融部门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的蓝海市场的过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的构建、现代种业体系的培育、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多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精准脱贫。对于我国传统金融业而言,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以创新的模式融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行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金融》2016年第8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