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高守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

[ 作者:高守应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9 录入:王惠敏 ]

原题:复活乡贤文化  振兴乡村文明

乡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因此,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实施,必须注重乡贤文化的复活,振兴乡村文明建设,让乡贤成为一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一、乡贤文化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历史中,乡贤历来都是乡村社会民众普遍推崇与尊敬的一个文化群体。历代乡贤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乡村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由此而成为具有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标记,成为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千百年来,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杰出人士,回到自己的衣胞之地,基本上都是自觉自愿以道德文章滋润乡里,推进邻里和睦、社会秩序稳定、文化教育发展等。对乡民走向文明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明清两代600多年的时间里,各县州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进入乡贤祠的人都在乡村自治与稳定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否则很难被请进“先贤祠”。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唯成分论”的推行,传统乡绅被打倒、遭唾弃。随着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的实施,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和管理中被彻底排斥,或者说乡贤在乡村发展中施展才华的空间逐渐窄小,乡贤文化因此在乡村中慢慢销声匿迹。

虽然如此,在走访调查中然发现乡贤的作用始终存在。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么样实施好?众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乡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因此,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实施,必须注重乡贤文化的复活,振兴乡村文明建设,让乡贤成为一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二、乡贤文化的现状

(一)城市化吸走了农村的精英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繁荣了,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热潮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逐渐消退,农民不再依恋土地,反而挣脱土地束缚的愿望日益强烈,成千上万的农民一代接着一代的涌向城市,掀起最大规模的农民进城热潮,农村人心离散、人去地荒,从而导致“农民空巢”、“农村空心”、“农业空壳”,大量农村精英都流向了城市。留在农村的被称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

(二)离乡精英不回乡

农村由于长期打击乡绅、冷落知识阶层,忽视了返乡精英(乡贤)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道德引领,、精神支撑和内生驱动等重要作用,甚至害怕精英(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和管理。因此导致诸如退休后的知识人士选择在城镇居住养老,彻底与乡村社会治理和管理隔绝;乡绅后代即便可以帮助家乡办事,但由于无人联系而变得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没有“出息”、缺少文化知识和教养的人留守农村的局面,最终影响甚至败坏了乡村的社会风气。

(三)现代乡贤的类别及影响其归乡的原因

现代乡贤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已退休且有相当威望的公职人员。第二类是成功的经商人士。第三类是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第四类是积累经验丰富的返乡农民工。

由于留守故土的人们对乡贤的排斥思想根深蒂固,始终不愿意接受乡贤回乡指导和引导乡村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甚至是阻隔了乡贤融入乡村治理和管理的通道。此外,农村人口快速流动,留守农村的人们传统价值观渐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乡贤们进行的道德教化、文化引领、村容治理、村风文明等潜移默化的工作缺少认可、理解和支持。有些地方村干部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排斥心态。最终导致离乡的精英不回乡,远离乡贤队伍,脱离乡贤行业,留守的人们对乡村治理和管理又缺乏经验、方法,乡村渐渐失去乡风文明、和谐发展的支撑和根基。

(四)乡村守望者的传承

虽然现在乡贤很少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对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的守望者、实践者、推动者。比如,普定县猴场乡仙马村的李贵福、王仁爱,他们是全国民运会传统射弩金牌获得者,长期坚持为猴场乡中学和村小学的孩子们传授射弩的知识和技巧,传承保护和发展“苗族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岭自治县永宁镇白岩村小学退休教师李正权,三十多年坚持保护传承歪梳苗的芦笙制作和吹奏表演技艺,教授白岩小学苗族学生芦笙吹奏技艺和芦笙舞;教授村内的年轻人制作芦笙等;退休后,仍然坚持义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编制了《关岭苗文教材》,帮助回村读书的孩子们学习掌握苗语。镇宁自治县史志办主任伍忠仕,热心家乡高荡村的发展,主动把自己的老屋拿出来建造“贵州省政协书画创作基地”工作室。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出资3.7亿元帮助家乡普定县秀水村脱贫攻坚,创造了兼顾公平、体现“仁义诚敬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秀水五股”扶贫新模式。

三、复活乡贤文化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时代选择

乡贤文化,在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道德引领方面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社会生活的内驱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新的乡贤在引导家乡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乡土文明的失落,呼唤乡贤文化的重建与复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需要。

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乡贤文化在村落复活。要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的观念;要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崇文兴学、教化乡民,热心公益、大做善事,主持公道、维护社会秩序,引领风气、移风易俗,经济回馈、反哺家乡等重要作用。要正确认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功能,从根本上引领父老乡亲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巩固良好村风民风,推动村寨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大道。

四、复活乡贤文化振兴乡村文明的路径思考

根据《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结合我省乡贤文化发展的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提出如下复活乡贤文化振兴乡村文明的路径思考。

(一)用足用好中央政策,把握乡贤文化重建方向

(要认真按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要求,提高对乡贤文化的认识,重视乡贤文化建设,把“乡贤文化”复活与重建纳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抓扎实。

(二)强化社会对“贤人”的认同感

首先,要看他们长期以来的德行是不是高尚,办事是不是公道正派,又要看是不是真心为人民服务。其次,要明确借助“贤人”来帮助乡村社会的治理,推动乡村文明的发展,并非直接命令其插手乡村事务。最后,在乡村被不正之风侵蚀的情况之下,乡村“贤人”们倡导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会遭到抵制,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就要出面为他们“撑腰”。既让“贤人”能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服务的充足的保障,实现双向互动,让乡贤文化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搭建乡贤反哺家乡的平台

要真正实现乡贤们支持和反哺家乡,让掌握的资金能够回流、所办的企业能够回迁、传递资金项目的信息等等,回到乡村零距离指导家乡的建设发展,就必须为他们搭建好平台,同时,要认真按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避免出现宗族势力的形成和干扰,引导好村支两委向乡贤们放权,实现相互信任。

(四)采取多种措施复活乡贤文化

2016年1月22日,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充分凝聚和释放正能量。这为复活乡贤文化提供了指导。新时期,乡贤文化的构成离不开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群体,他们在乡贤文化重建中始终起着引领作用。要对乡贤文化的群体人员进行合理的分类,建档立卡,组建不同功能的“乡贤会”等乡贤组织,让他们乐意扎根乡土,为家乡的事业发展服务,为家乡乡村治理和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五)注重“先贤”精神的挖掘整理和宣传

要认真的挖掘整理 先贤的思想、精神和先进事迹,通过出版书籍、媒体和媒介进行广泛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今人知道了解认识先贤们,以先贤们的思想、精神和先进事迹作为榜样,见贤思齐,认认真真传承先贤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激发今人培养和树立“仁、义、诚、敬、孝”的思想和价值观,践行善行义举,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作者系安顺市社科联(社科院)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州调研》2018年第10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