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王学书:当前脱贫攻坚“抓落实”要解决好五个问题

[ 作者:王学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10 录入:吴玲香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按照这一要求,“市县抓落实”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效。笔者认为,当前脱贫攻坚“抓落实”中需要特别重视和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当前特殊贫困群体的贫困特征,在做透做实“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 “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 “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就当前我省尚未脱贫的特殊贫困群体而言,既具备上述总体特征,又呈现出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一是年老、疾病、残疾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现象非常明显。二是受教育程度低,既缺乏致富技能,又缺乏使用资金的能力。三是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信心和动力不足。四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大,真正属于“难中之难”和“坚中之坚”,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啃骨头。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些情况相对好的村,贫困发生率不足3%,只有5—6户贫困户,但情况非常特殊,脱贫难度很大;有些情况比较差的村,有20-30户不等的贫困户,其中大部分通过努力能够脱贫,但剩余的贫困户家庭情况也非常特殊。就目前情况看,对这些户的识别是清楚的,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清楚的,但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存在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或者办法还不够有力有效,或者解决还不够到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精准”二字上做足文章,真正做到因户因人施策。比如,因病致贫的,围绕是什么病、到哪个医院治、能治到什么程度、后续还要做什么等开展全链条式的帮扶服务,真正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下一步需对这些家庭逐一分类统计,逐户研究制定对策,以户为单元,按需整合县乡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到户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瞄准靶心,精准发力,共同推动帮扶举措落实见效。

二、整合县乡行政、技术、服务资源,下沉到村到户开展工作。近几年,中央、省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在具体到村到户到人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基础建设等“硬”条件的改善上落的比较好,但在涉及到户到人的“软”条件的改善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高中继续就学,也没有接受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是直接选择务工;有的贫困家庭孩子患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诊治,留有很大后患;有的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但因没有成婚成家缺乏生产动力,显得束手无策;有的贫困家庭因为配偶病故、离异等影响,受到打击,缺乏生活信心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乡镇或者帮扶干部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需要至少在县域范围内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和部门的优势。比如,为了更好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可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县级统筹协调,乡镇建立健康档案,形成从疾病预防、发现、联系诊疗、医药费报销、回访全过程的服务链条,建立乡、县、市、省四级医疗机构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真正解决“看病难”“难看病”和“病难看”的问题。再如,就目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而言,最为缺乏的是劳动技能,因而导致出现了贫困户有帮扶资金而不会使用、不敢使用,难以发挥作用的现象。因此如何发挥好县乡农技机构和农技人员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形成长效机制,使这支队伍真正能够下沉到村到户开展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农技培训,指导农户掌握种植、养殖技能,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在脱贫攻坚的独特作用。

三、积极探索,在提高劳务培训质量和效果上走出新路子。目前,在“抓落实”中各级对劳务培训都非常重视,但培训方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比如,在平时进村开展瓦工、电焊、钢筋工、厨师等实用技能培训时,大多数培训对象已经外出务工,存在受训对象与培训对象不一致的问题。培训之后虽然为贫困户颁发了培训证书,但培训时间短,不能真正掌握务工技能,与务工需求、用工需求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要将劳务市场需求与农民务工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贫困户中外出务工的情况逐户逐人摸底,分类登记造册,与用工企业协商洽谈,与用工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委托用工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把务工者培养成技工,把分散在多部门的培训资金整合起来,培训费用由县上有关部门直接支付给用工企业,为企业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同时,重视对贫困家庭初中毕业没有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而直接外出务工子女的培训,可以由教育部门负责,职业中学具体承担,与用工企业提前联系确定开设相关专业,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定向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输送到用工企业就业,实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户脱贫的双赢。

四、创新思路,在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上出大招、出实招,带动贫困户脱贫。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在优良品种繁育、生产、疫病和灾害防控、加工、销售、品牌打造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真正形成创新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要下功夫解决现有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不足的问题,在广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各村现有的种植养殖能手、专业大户通过利益链接引入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带头人,真正发挥他们的智力能力和组织带动作用,让贫困户以现金入股、实物入股、托管等多种方式进入合作社,也可以以现有比较规范、有实力的合作社为基础,建立跨乡镇、跨村的合作社联合社,真正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带动起来,做大做强增收产业,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尤其要深入研究,制定整体规划和实施意见,拿出具体、系列化的操作办法,同时要对养殖能手、专业大户出台相应激励措施,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增收。

五、加大帮扶干部培训,真正使之成为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帮扶工作队伍。就目前而言,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首先要学习农业农村知识,熟悉脱贫攻坚政策,尤其要精研细读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方面的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通过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运用好这些政策,能够更好的为贫困户服务。其次要针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业知识和产业组织方法的培训,熟悉掌握相关产业知识,清楚产业发展中遇到问题应当沿着什么样的路径来寻求解决之策,从而真正解决好懂扶贫和会帮扶的问题。

(作者系甘肃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