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这个地方当然是风景好极了。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我们中学曾经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中这样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古人评价桐庐富春江沿线的风景是“天下独绝”,美得无以复加。桐庐目前的人口不算太多,是一个比较小的县,但是增长率是比较高的,人均收入达到87000多块钱,其中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多块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42000多块钱。目前工业总产值是800多亿,农业总产值30多亿,基本上这个地方是典型的、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区域,因为农业产值大概只占5%以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些年以来,桐庐一直提一个口号,就是“低碳桐庐、美丽经济”,成功的创建了国家生态县、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园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县、浙江省首个美丽县城等等荣誉。我去了富春江镇,就在富春江边,去了就知道,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不是乱画的,那种画法确实是从实景提炼而来,那里的江景山色堪称“天下独绝”。
以前桐庐也遭遇了与别的农村一样的问题,比如村庄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得比较快,农村的人气不旺。很多房子也空闲了,土地的所有权又极其分散,在发展产业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逆城市化”现象正在悄然出现,城市人开始慢慢地经常到农村,甚至有些人长期到农村来居住,这样一来,城市的各种要素,包括产业、资金、人才等,就开始慢慢回流到农村。中国农村真正复兴,必须要实现要素的回流。农村的山水资源和闲置房屋资源,都是富有潜力的发展资本,要用资产的证券化等等手段来把死的资产换成一个活的资产,这个是我们要动脑筋的。通过桐庐的经验发现,闲置农房的利用比在很多地区试验过的土地流转更管用,因为像桐庐这种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太少了,土地流转的效果一般,主要靠农房的流转来盘活闲置资源。
最近五年以来,桐庐努力打造自己的山水品牌,举办了非常多的高规格会议,在媒体上进行大量的宣传,使大家对于桐庐的城乡生态品牌有很深的认知,生态品牌的效应就出现了。另外他们把全县183个行政村闲置的住宅进行了统计,长期闲置的住宅大概有10532处。桐庐的模式,就是要实现人、地、房集中集聚,建立权属清晰、要素集中的新型社区。要把那些闲置的民居流转到村集体,使村集体成为开发的主体,将整个村庄进行重新规划,为培育产业打好基础。在把闲置民居“活化”的过程当中,其实村集体还是起到关键作用,因为从法理上来讲,村集体当然是宅基地的所有者。确权颁证之后,权属非常清晰了,无论是宅基地还是承包地,最终所有权人是村集体。在这个方面,他们集中人、地、房是很成功的。桐庐的村集体,按照减少资源占用与增加权益挂钩的原则,设计多种渠道,引导农户把闲置农房流转到村集体。什么叫“减少资源占用”,就是村民自愿把我闲置多年的破房子放弃了,这就减少了资源占用,流转给集体。村集体对于这样的农民,就增加他的权益,当他购新房的时候,给他按揭优惠以及其他的补贴,在村集体进行分红的时候,给这样的村民更多的分红,或者在盖老年人公寓的时候,对这样的村民有更大的优惠,并给予生活方面的优惠待遇,每个月的养老费会增加。通过这些方法,鼓励这些村民放弃破旧的老房子,让你没有后顾之忧。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在这个政策鼓励之下,把闲置农房就流转到了村集体,以房养老这种方法,老年人是特别欢迎的,他把闲置农房给村集体之后,他可以获得了比较稳定的养老的钱,这个其实就是一种产权的交换。
桐庐还探索跨村审批农房的创新做法。光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流转,规模效应还不够,如果农民的农房能够跨村审批,几个村联合起来搞住宅区,就能够引导更多的农户,以更大规模的规模效应来实现这种要素的集聚,人、地、房的集聚效应就越来越凸显了。另外桐庐还在深化土地经营权入股和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这种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比较明晰的利益分享机制。
桐庐的历史底蕴比较深厚,但古老民居的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桐庐把拆改、保护、挖掘相结合,致力于打造环境优美、古风犹存的新型农村社区,让出去打工的村民有归属感,有文化认同感,有自豪感,从而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同时桐庐通过新型社区的建设来发现产业亮点,最终要发展出一个产业链出来。因此,桐庐一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比如普遍建立乡镇综合文体站、居家养老设施、图书室、医疗服务站、文化活动室、淘宝服务点,另一方面利用好山好水来打造桐庐的产业带。这个方面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有统筹能力、而且有系统思维的县政府,他要有总体的规划和清晰的思路,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桐庐这些年打造了五条风情带:诗化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各个产业有分工,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发挥了产业集聚功能。比如像富春江沿岸,是一条“诗画山水带”,以黄公望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化为主去打造,要保留那些古风犹存的老建筑,加以适当的现代化改造(主要是内部生活设施的改造),有些明清建筑好几百年了,不能随便拆改,只能在保持原貌基础之上加大修复力度,要保留那个古代的传统的韵味。国内有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中,用推土机把一些破旧民房都推掉了,这个粗暴的做法表明这些政府官员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乡村文化传统的商业价值一无所知。桐庐在古建筑、古民居改造方面,应该说下了很大的气力,他们强调分类型进行改造利用,比如分成野趣山居型、桐韵水乡型、诗意田园型、都市风雅型、古朴舒适型,针对各种民居的特点进行改造修复。我在富春江江畔芦茨村住了一晚上,价格确实不菲!这里是富春江非常优美的一段,山清水秀,竹林掩映,还有元代建筑的山道,保留得非常好,沿岸民居改造很漂亮,保留了传统的东西,到了旅游旺季,这些民居可以说“一屋难求”,非常抢手。在保护挖掘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桐庐系统挖掘了药圣桐君文化、严光(严子陵)的隐逸文化、黄公望的山水文化,这些文化的挖掘,让当地人有一种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当然想看看这个地方的旖旎风光,同时还想看看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如果没有人文底蕴,这些地方的好风景就没有什么味道。如果我们在发掘整理古村落的过程中,能够说出一些历史文化故事(当然是有历史根据的而不是胡编乱造的),那么这种好山好水就会有更大的文化魅力。比如说我们这个村子,汉代名士严光曾在这儿喝过一顿酒,留下一首诗;我们这个村子北边的富春江畔,黄公望曾在这里与一位道士饮茶论道。你把这个故事讲好了,这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就有了,旅游资源就被开发出来了。所以我们很多地方,有青山绿水,可是没有得来金山银山,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太清楚怎么用历史文化、怎么用先贤名人来“包装”青山绿水。如果仅仅是绿水青山的话,本身没什么价值,如果它的人文价值得到彰显,这个山,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山,也会有游人络绎不绝过来。你看余姚的龙泉山,小小的小山包,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因为王阳明的故居就在附近,因为王阳明曾在龙泉山上讲学论道,所以有那么多游人去看龙泉山,贵阳的那个阳明洞是很普通的一个洞,可是那么多人络绎不绝去瞻仰,因为那里有王阳明的精神与气场。
桐庐在农村普遍建立互联网+创业平台,现在桐庐100多个行政村完成了智慧农村建设,搭建了一个创业平台,为这些创业的人提供贷款,这里面既有农房抵押贷款,也有林权抵押贷款,也有各种各样的资金互助会。同时,为这些创业的企业家,农村的这些企业家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要搞一个民宿没那么简单,桐庐开展了各种民宿经营方面的培训,培养农民创业能力。同时,引入各种专家、乡贤,深入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智力支持。
以上我们总结了桐庐乡村建设的一些亮点。他们通过农房的流转,集中大量的农房资源,奠定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了“景区+民宿+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政策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建立智慧农村,促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桐庐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农村的物业经济。对于拥有自然资源优势的经济薄弱村,可以采取委托转包或土地股份制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农户的山林和耕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的要求统一开发或招商引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他们依托“联结”工程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对纳入市、县“联乡结村”工程的薄弱村,要充分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与联结企业在政策、资本、技术和信息等方面长期而有效的对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我们在考察中,桐庐县农行的同仁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他们支持桐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手段,这些针对桐庐当地产业特点和农村资产特点的金融创新模式,对于桐庐的三产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节选自作者2018年6月8日为浙江仙居县党政干部研讨班所作的演讲)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壹道曙光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