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王东京: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深意

[ 作者:王东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6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一战略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4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施土地承包制度,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当年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到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到底有何深意?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势而为

  中国经济时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战略,为何40年后提出此战略?

  王东京:中央为何30年前未提乡村振兴战略?而且10年前也未提?因为那时候还不到振兴乡村的时机。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然而解决“三农”问题却“功夫在诗外”,需要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8亿人口在农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试想,在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背景下,如果不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将部分农民转移进城市,农民如何致富?

  经济发展既然有阶段,当然就要尊重发展阶段的规律。中国近30年的经验,完全印证了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型”。据最新入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8亿。过去8亿农村人口中,已有2.2亿转移进了城市,而且这2.2亿人口都是青壮劳动力。当一个国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时候,有可能振兴乡村吗?显然不可能。这样看,就不难理解之前中央为何不提乡村振兴战略了。

  以前不提而为何现在可以提?是中国工业化已进入到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流向已开始发生改变。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频频出现招工难就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经临近“刘易斯拐点”。

  不久前,我去贵州六盘水调研,看到有不少企业家到乡村投资。这些企业家之前其实也是农民,进城打工学到技术后自己创办了企业。但又为何不留在城市而要回到乡村投资?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皆说现在投资工业已不如投资农业赚钱。随着工业投资密度不断加大,利润率肯定会下降。经济学所谓“投资收益递减规律”,说的就是这道理。

  企业家到农村办企业也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从选择角度看,这无疑提高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比如,过去农民种地年收入为5000元,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就是5000元。假定当地农民年收入增加到2万元,则机会成本就上升为2万元。进城务工不仅背井离乡,而且生活费用也高,假定一年房租和孩子寄读费是2万元,这样务工收入若达不到4万元,进城务工就得不偿失。今天劳动力流动出现“刘易斯拐点”,原因即在于此。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转向农业部门流动。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50%,2016年底已达57.6%。由此可见,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势而为,适逢其时。

通过振兴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字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有何深意?

  王东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又提出了四大举措: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或许有人说,以上举措在以前的中央文件中皆能找到。但是,十九大提出的举措与之前的举措虽相同,含义却不同。比如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中央以前主要是对农民讲,是给农民吃定心丸。而中央今天重申,一方面是对农民讲,也是对城市的企业家讲,目的是鼓励企业家投资农业,大胆吸收农民承包地入股,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据此分析,便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意。从近期看,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决胜全面小康当然需要振兴乡村。从长远看,则是引导、支持城市资本下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通过振兴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后一点尤为重要,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如果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后果会不堪设想。(记者 刘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