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收入预算完成情况
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54800万元,为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调整预算250000万元的 101.92%,按老口径同比增长38.63%,按新口径同比增长33.3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24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4.50%,按老口径同比增长32.83%,按新口径同比增长38.40%。
1、分收入级次完成情况
完成县级收入113830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60%,按老口径同比增长31.15%,按新口径同比增长32.80%;
完成上划增值税、消费税5239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6.32%,按老口径同比增长34.08%,按新口径同比增长21.75%;
完成上划营业税、资源税1016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87.27%,按新口径同比增长11.43%;
完成上划所得税3348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76%,按老口径同比增长26.30%,按新口径同比增长53.85%;
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4493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97%,同比增长42.97%。
2、分征管部门完成情况
国税部门完成8053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04%,按老口径同比增长34.22%,按新口径同比增长29.81%;
地税部门完成9434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1.99%,按老口径同比增长38.74%,按新口径同比增长28.85%;
财政部门完成6406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4.77 %,按新口径同比增长39.29%;
契税、耕地占用税完成1585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01%,同比增长61.76%。
3、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分项完成情况
完成工商税收7456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4.15%,按老口径同比增长25.78%,按新口径同比增长28.06%;
契税、耕地占用税完成1585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01%,同比增长61.76%;
完成非税收入(包括排污费、教育费附加、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资有偿使用收入等)2340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5.03%,同比增长32.36%。
(二)支出预算完成情况
完成财政总支出282179万元,为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调整预算218260万元的129.29%,同比增加6232万元,增长2.26%。(因上级财力性指标尚未全部下达完毕,支出总量仍有变动,以上级核定下达的决算数为准)
支出分项完成情况为:
基本公共管理服务支出45545万元,为调整预算97.61%,比上年增长27.98%;
国防支出128万元(按财政部要求,地方征兵等支出应在该科目列支);
公共安全支出1034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3.85%,比上年下降9.08%;
教育支出4040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1.84%,比上年下降18.9%;
科学技术支出250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25.36%,比上年下降29.41%;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6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97.36%,比上年下降2.49%;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814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90.76%,比上年下降0.38%;
医疗卫生支出2273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89.93%,比上年增长7.78%;
环境保护支出655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311.40%,比上年下降12.05%;
城乡社会事务支出994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23.91%,比上年增长17.17%;
农林水事业支出3229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91.50%,比上年下降19.85%;
交通运输支出505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85.26%,比上年下降52.74%;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564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48.33%,比上年增长51.13%;
金融监管支出321万元(按财政部要求,金融监管等支出应在该科目列支);
其他支出(包括税务部门征管经费、贷款利息、住房公积金等)653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8.54%,比上年增长7.37%;
国土出让金支出4445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8.26%,比上年增长42.25%。
部分支出同比下降的原因是: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市级财政安排的资金由市财政直接列支,县级不列支。
(三)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给予的税收返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上年结转支出及结余等,减去一般预算支出和上解支出后,实现收支平衡。
(四)主要工作特点
今年以来,财政工作坚持以增收节支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克服了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呈现出了收支运行积极稳健、总量质量同步提升,结构效益稳步改善的良好态势。
1、培植财源蓄后劲。以发展的眼光谋划财政工作,集中财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促发展。一是鼓励招商引资。全年安排招商引资、工业发展、项目工程专项及奖励2291万元,调动全县上下招大引强、加快赶超的主动性。二是支持重点载体。全年用于支持经开区、金洲新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支出达1.2亿元;为重点载体和重大项目融资提供担保,到位贷款达9.2亿元;调度资金2000万元支持灰汤温泉度假区、沩山风景旅游区开发。三是帮扶企业成长。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抵扣固定资产购置增值税7000万元,退付再生资源企业税收2422万元;积极对接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节能、技改、科技等专项资金5997.6万元;继续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有力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四是激活消费市场。兑付家电、汽摩下乡补贴8771万元;安排农贸市场提质改造、“万村千乡”工程经费1220万元,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五是推进农业发展。兑现烟叶税返还2242.8万元,投入3911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
2、强化征管不动摇。财税部门和各预算收入单位紧盯收入目标,紧扣收入主线,紧密协作配合。一年来,通过强化纳税评估、收入调度、税源监控、信息共享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堵塞征管漏洞,确保了收入均衡入库,任务圆满完成。财政总收入实现历史最高增幅,达38.63%。县经开区、金洲新区、玉潭镇等单位肩挑收入重任,狠抓收入征管,成为全县财政增收的中流砥柱;白马桥乡、城郊乡等单位不断充实力量,谋求大发展,促进大增长,成功迈上亿元台阶;煤炭坝镇、夏铎铺镇等单位负重加压,全力赶超,收入有望突破亿元大关;金洲镇、灰汤镇等单位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培植财源,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预计全年乡镇、园区工商税收将达16.38亿元,同比增长31.35%;收入过千万的单位达18个,其中过亿元的单位7个。
3、调优支出惠民生。将改善民生、惠及百姓作为为民理财、科学理财的根本,不断调优支出结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倾斜。2010年,安排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校舍安全工程、合格化学校建设、教育强县专项等资金1.88亿元;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2.25亿元;安排城乡低保、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残疾人救助、安居工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等资金3.08亿元;安排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费5996.69万元;安排廉租房建设资金3069万元;安排农村道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2亿元。
4、推进改革求实效。一是全面对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直管县”政策出台后,迅速组织核对了2009年分月、分税种的收入,测算了收入基数和可用财力,拟定了业务流程和操作办法,5月1日新体制正式运行。二是科学制定了乡镇(园区)财政体制。新体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乡镇、园区更多倾斜,提高了对完成收入体制结算基数的奖励标准,将起到激活发展潜力,化解发展包袱,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间协调发展的作用。三是稳步推动了财政综合管理改革。新增6家国库集中支付单位,总数达到114家;自6月1日起在国库支付改革单位全面推开公务卡消费改革,单位共办理公务卡近2000张;政府集中采购总额达2.76亿元,净核减率11.21%;政府投资评审总额达19亿元,净核减率15.27%。四是顺利完成了“两税”征管职能移交工作。按照全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职能移交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积极行动,精心安排,确保了业务资料、档案、人员按期按要求划转,“两税”征管工作未因征管职能划转而受到影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县级可用财力仍然不足;二是缺乏持续稳定的支柱财源;三是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压力很大;四是财政监管机制尚需完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挺进五十强,提速过百亿”战略部署,以壮大财政实力,提高资金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进一步涵养和巩固县域财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管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和深化财政改革,全力以赴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促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现代经济强县而不懈努力。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以及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确定2011年财政预算收支计划(草案)。
(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
1、收入确定的依据
从财政增长轨迹看,“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平均增速为28.25%,据此测算,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32.06亿元。同时,按照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0]88号)要求,从2011年1月1日起,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计此项可增加2亿元左右;因此2011年财政总收入有望达35亿元。
从税源支撑体系看,欧德宝汽车城、远大住工投资、日本东洋铝业等大型企业将相继进驻宁乡,三一重工二期、中财二期、正大养殖场、资源集团二期、中部华天城、大润发、家乐福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为产业升级、财税增收提供源头活水;机电、新能源新材料、食品等产业成长迅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支撑作用逐渐强化;房地产业在偏冷楼市环境中保持总体向好态势,我县居民购房刚性需求依然强劲,商品房均价仅为全市均价的2/3,具有较大增值空间,房地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健上扬发展势头。
从区域发展趋势看,经开区工商税收按照“十一五”平均增幅45.74%测算,考虑到国家级园区带来的增收潜力,预计到2011年工商税收可达到5亿元以上;金洲新区工商税收“十一五”平均增幅为118.27%,考虑到金洲新区从建园到显效的周期短,增长快,参照经开区增长轨迹以及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的成长,预计到2011年工商税收可达4亿元。乡镇工商税收“十一五”时期平均增幅为16.65%,考虑到玉煤大道工业园、灰汤板块及东南板块的崛起,预计“十二五”增速达20%-25%,2011年工商税收达14亿元。
从宏观财政政策看,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2011年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同时,随着财政“省直管县”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将进一步理顺,中央和省级财政将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支持,顺应地方政府承担更多事权的趋势,地方税收体系将逐步健全。
从资金需求层面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继续保持收入高速高位增长,对于提振信心、夯实基础、实现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民生领域需求急剧增长,上级政策配套不断出台,县级财政要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只有加快发展,壮大实力,才能解决收支矛盾,满足现实需要。
2011年财政工作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基础,但同样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和考验: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调增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二是新投产企业和即将投产企业固定资产设备抵扣增值税政策延续,导致部分新进企业基本无税可收;三是国家清理整顿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融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相应减弱,对即期和远期财政增收带来不利影响;四是部分重点税源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预计税收增长空间缩减。
2、收入任务的安排情况
按照新口径,财政总收入体制任务320000万元,比2010年完成的254800万元增加65200万元,增长25.59%(按照老口径,财政总收入任务为300000万元,比2010年完成的254800万元增加45200万元,增长17.74%),其中:县级收入146004万元,增长28.26%;上划增值税、消费税65794万元,增长25.58%;上划营业税、资源税12950万元,增长27.37%;上划所得税44352万元,增长32.47%;政府性基金收入50900万元,增长13.28%。
分解到征收部门的任务是:国税局10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3465万元,增长29.14%;地税局115000万元,比上年增加 20655万元,增长21.89%;财政局83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8932万元,增长29.55%;契税、耕地占用税18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148万元,增长13.55%。
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分项目安排情况:
工商税收91304万元,比上年增长22.44%;
契税、耕地占用税1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5%;
非税收入3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56.78 %。
(二)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
2011年,安排县级一般预算支出24374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65095万元,增长36.44%。财政支出的安排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三个优先”,新增财力优先保障工资到位;优先安排民本民生支出;优先安排全县重大决策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二是收支平衡的原则。继续坚持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按照财政部最新支出科目分类,支出分项目安排情况:
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38883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88.29%;
国防支出16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3.08%;
公共安全支出1000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3.34%;
教育支出4110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5.77%;
科学技术支出287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4.53%;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82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8.36%;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6835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69.72%;
医疗卫生支出732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58.57%;
环境保护支出95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9.05%;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84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08%;
农林水事务支出2267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3.95%;
交通运输支出352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0.2%;
资源勘探信息等事务支出1026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5.52%;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305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0.9%;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554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20.38%;
住房保障支出2902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88.81%;
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49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3.57%;
预备费1000万元,与上年预算持平;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32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8.03%;
国土出让金支出509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4%。
收支预算结果:当年收支平衡。
(三)工作措施
一是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拉动增长,推进项目,培植财源。招商引资和项目工程是发展之基,财源之本。今后一个时期内,财政部门将坚持投入规模不减少,推进力度不减弱的总体原则,把握由重扶持向扶持和回报并重转变的总体方向,通过增收节支和向上争资等方式,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工程、工业发展等各项基金和奖励;进一步灵活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方式,有效撬动民间资本,拉动社会投入;进一步支持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载体发展,形成更多更持久的支柱财源和长效财源。
二是坚定不移地强化征管,巩固主体,形成合力,堵塞漏洞。在税源结构多元化、征管对象复杂化、涉税案件隐蔽化的新形势下,必须依靠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秩序。一要巩固征管主体作用。财税三家既分工又合作,要挑重担,动真格,出新招,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好重点税源监管,确保征管步调一致,入库进度均衡。二要加强协税护税。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收入单位、涉税部门征管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协助乡镇(园区)摸清税源底子,建立税源台帐,搞好纳税评估;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协税员工作积极性;增进与国土、房产、工商等涉税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掌握涉税信息,全面堵塞征管漏洞。三要坚决严厉打击。税务机关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稽查;公安机关对典型案件严肃处理;法院依法审理,强力执行涉税案件;财政、审计部门联合开展会计执法检查和企业财务审计。四要狠抓结构优化。深入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符合宁乡实际的征管模式,增加营业税等地方税收,提高税收中地方留成比重,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五要管好国土收入。密切配合国土、地税部门,推行楼面地价评估,科学测算土地价格,启动新一轮基准地价更新,力争地价明显提升;严格执行宁政发[2008]29号文件,新增工业用地土地净收益100%由财政安排载体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综合性用地土地净收益由财政分别按规定的比例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坚决落实先挂牌、再办证的程序,确保税费收取到位,确保土地净收益县级集中部分足额征缴,形成县级财政稳定财力。
三是坚定不移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做到有保有压,有急有缓。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管,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县级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70万元,同比增加3000万元,让农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县级安排教育强县专项1000万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安排基层医改和新农合经费2730万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建设;县级安排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养老保险等资金7760万元,同比增加7200万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县级安排3682万元,同比增加1352万元,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城乡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基本生活;县级安排乡镇、园区体制兑现经费2.4亿元,同比增加7558万元;乡镇预算经费1.21亿元,同比增加3344万元,财力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部门预算安排经费8.43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其中教育系统预算安排4.52亿元,同比增加5783万元。
四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狠抓落实,谋求突破。全面推进财政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切实落实国库集中支付、采管分离、乡财县管乡用、公务卡消费、投资评审等改革措施;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健全“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体制。
五是坚定不移地加强监管,严肃纪律,规范行为,控支节流。坚持预算与监管并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把预算调整关,增强预算执行力,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动态机制。坚持项目与绩效并举,进一步加强支出绩效评价,对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设备购置、大型会议、政策性补贴等支出项目实行绩效目标综合性考评,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以后年度项目支出的方向和结构。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盯百亿目标,坚持科学理财,努力建设发展型、民生型、效益型、服务型财政,为早日实现“挺进五十强,提速过百亿”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