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财政工作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全面落实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有关决定决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财政收入超额完成

2010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3000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3.91%,比2009年同口径(下同)增加38779万元,增长42.51%,增幅在全市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按收入级次分:县级一般预算收入86986万元,完成预算的135.86%,增长53.35%;上划中央收入35598万元,完成预算的105.90%,增长26.38%;上划省级收入7422万元,完成预算的101.61%,增长17.12%。按征收主管部门分:国税局420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3.75%,增长24.52%;地税局38533万元(含财政划转“两税”6533万元),完成预算的127.43%,增长46.47%(不含“两税”增长21.64%);财政局49473万元,完成预算的144.66%,增长58.61%。按税收占比分:税收收入84634万元,非税收入45372万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65.1%。此外,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064万元,其中:育林基金524万元,物价调节基金200万元,电费附加收入270万元,残疾人保障金70万元。上述基金收入已作相对应支出安排。

(二)财政支出执行良好

2010年,年初预算安排93972万元,年终一般预算超收18353万元,省财政体制改革后,年终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国债转贷共增加10655万元,经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全县一般预算调整支出指标为12298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26170万元、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和追加等指标59050万元,汇总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总指标为208200万元。截止年末,实际完成支出176446万元,占总支出指标的84.75%,比上年增长25.68%,结转下年31754万元(主要是上级部分指标下达较迟和部分项目需按进度拨付)。根据初步算账,全年一般预算能够圆满平衡。上述数据在与上级具体结算时可能还有少许变化,届时在决算完毕将再予报告。已完成支出中,主要项目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488万元,完成预算的159.15%,增长22.93%。适当提高了公职人员待遇,津补贴标准由年人均1.4万元增加到1.6万元,年终还增安特别奖金在职每人1000元、离退休每人500元。较好地保证了各级各部门的行政运行经费,按政策保障了计生等有关事业的发展。

2、公共安全支出7198万元,完成预算的138.40%,增长19.30%。全面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较大幅度增加了公安经费的投入,在年初预算增安200万元的基础上,年中一次性追加500万元,加上级新增补助,全年增加近1000万元,基本遏制了乱收费、乱拉赞助的现象。与此同时,较好的保证了信访维稳、司法救助等各项工作经费,增加120万元购置消防设备。

3、教育支出33614万元,完成预算的126.25%,剔除上年“普九”化债的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22.9 %。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提标,落实了教师“一金四险”。适当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343万元、中职助学金219万元、中职免学费资金26万元。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年规划,新(改、扩)建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等48栋。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支持了职校、合格制学校等工程建设。统筹资金1139万元,用于消化县直教育老债和解决并校遗留问题。

4、科学技术支出2283万元,完成预算的151.59%,增长16.72%。服务工业园区攻坚,拨付科技切块资金1600万元。支持了防震减灾、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专项工作。推进科普惠农活动,投入50万元,支持全县科普带头人、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发展。

5、文体与传媒支出2037万元,完成预算的190.20%,增长63.88%。支持文体惠民工程,推进了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博物馆免费开放等工作。确保了省十一运会、广场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开展和《腊鱼庙传说》、《赶山》等节目创作和传承。实施了文明中下塔、东冲兵工厂、六十分公墓等文化设施修缮。继续推进了乡镇文化站、乡村大舞台的建设,支持购买了新闻直播车和更换发射台设备等。

6、劳动社保、就业、民政和住房保障支出28079万元,完成预算的144.3%,增长32.84%。一般预算加上基金预算和缴费收入形成的支出,当年该项总支出40042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支出12480万元、机关养老保险支出6657万元、失业保险支出646万元、工伤保险支出1510万元。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放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等各项补贴1693万元。全力支持民政民生事业,全年民政支出9006万元,其中:抚恤支出2420万元,城镇低保支出2038万元,农村低保支出1622万元,救灾支出728万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共支出4353万元。

7、医疗卫生支出13885万元,完成预算的130.78%,增长10.15%。其中:“新农合”各级财政投入7678万元(县财政配套963万元),加农民自筹总额达到8958万元,适当提高了报销标准,当年补偿71084人次,补偿金额7520万元;城市居民医保各级财政补助1087万元,加个人缴费563万元等,总额达到1650元,补偿金额782万元;职工医疗保险3968万元,补偿金额4455万元。投入资金1421万元,支持开展了卫生改厕、传染病防治、免费免疫接种、婚前免检等工作。

8、环境保护支出3698万元,完成预算的355.24%,因单个专项追加减少,使增比下降10.31%。其中:拨付中央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200万元、节能技改奖励资金602万元、湘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资金9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74万元、城镇污水管网项目资金800万元。

9、农林水事务支出21997万元,完成预算的182.90%,增长32.82%。加上粮食直补和综补、农综开发等项目直拨8494万元,合计该项总支出为30491万元。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按时足额发放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资金。大力支持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投入资金9135 万元,促进了水利建设、农综项目开发、沼气综合利用、巩固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工作的开展。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资金2197万元,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乡镇动物防疫站扩建、阳光工程和现代农业建设等。加大乡村转移支付,全年总额较上年增加1165万元,达到6880万元,村级补助标准由4万元提高5万元(加乡村洁净大行动安排1万元,实际每村达到6万元);兑现乡镇税收分成资金1058万元,年终超收还安排支持乡镇发展资金500万元;实施离任村主干补贴提标,每人每月增加50元,发放补贴资金276万元;投入158万元,支持了6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10、商业服务业和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12052万元,完成预算的332.29%,增长354.70%。其中:家电和汽摩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支出2830万元,拨付煤矿技改奖励资金910万元,兑现工业企业奖励310万元,对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奖励322万元,努力支持了工业园区、干法水泥、烟花、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发展。

11、城乡社区事务和交通运输支出23838万元,完成预算的538.47%,增长17.78%。适当增加了部分单位事业经费,特别是加大了对环卫清洁的投入力度,保证了城管和交通体制调整后的资金需求。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城区基础设施维护、公益用水、用电、污水处理、公交车运营等支出超过3000万元。推进了县城精细化管理,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支持了交西路、大巷西路、小街小巷、农贸市场、文化广场等一大批城区提质改造项目。推行了乡村洁净大行动,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给力了物质保障。

在此,需要向各位代表和有关方面说明的是,汇总各支出科目和融资及上级有关直接拨款,2010年,县财政统筹拨付重点工程资金达到102708万元,着力支持了S315、东南、宁排、网朱、安攸公路,县城内环路、迎宾大道、东城新区、城南大道、城防堤、文化广场、工业园、酒埠江旅游4A创建等一大批项目的建设和启动。在整个建设资金来源中,至2010年期末,我县共签约融资举债93230万元,其中:省财政转贷10030万元,开行33300万元,农发行20000万元,信用社3900万元,农行10000万元,长沙银行14000万元,工行2000万元。这些债务,从结构来看,主要为中长期融资;从成本来看,国债转贷和政策性银行融资较多,付息相对较低;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于S315、工业园区、内环路、城区扩容提质等打基础、增后劲、强实力的项目;从还款可能来看,通过测算,2011年还本付息总额约需12000万元,占县财政一般平衡性可安财力的比重在10%以下。综上因素,且随着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和各投资公司的滚动发展,现有融资规模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三)财政改革成果丰硕

一是做好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有重大成效。深入研究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认真做好各类基数上报、核对、转换和调库等工作,准确把握机遇,主动衔接汇报,保存量争增量,使在改革之初预计减少县级财力900万元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一般性财力近2000万元,确保了既得利益,赢得了长远效应。二是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2010年,组建了腾龙投资公司,全力促进城建投、旅游投的完善发展。争取到长沙银行在我县设立长沙市外的第一个县级支行,刷新了我县金融格局,激发了金融活力。在国家放贷收缩的情况下,仍落实融资举债额4.67亿元,完成了筹资目标,保障了相关项目建设的需求。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重大进展。广泛深入调研,组织业务攻关,县乡财政专网建设和网络软件升级顺利完成,财库行联网测试成功,破解了县级支付改革推进中的许多技术难题,赢得了省财政厅的首肯和支持,成功完成20个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扩面工作,并为全面推进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四)财政管理不断加强

出台了保障性住房、中小学学校建设、水库移民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泛深入开展了强农惠农、公卫、民政、就业和扩大内需等各类资金的专项检查;强化了会计执法监管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改进了家电下乡补贴发放程序,提高了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了“乡财县管乡用”和对村级财务的监管;继续深化重点工程财务管理改革,改进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监管,完成了城建投、工业园财务核算制度的转轨,建立了中介机构绩酬挂钩制度,全年共完成基建评审项目568 项,审减金额10990.2万元,审减率为16.5%。财政基建评审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并受到嘉奖。

2010年预算任务的全面超额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财政工作圆满收官。回顾五年的财政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收入快速增长期。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4.3亿增加到2010年的13亿,年均增长31%以上,基本上是连续满三年实现翻一番,是历史上增幅最快、增量最多的时期。二是支出重要转变期。伴随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逐步从保工资、保运转中跳出来,民生支出、三农投入、建设性投入大幅增加,彰显了财政的公共性、人本性和发展性。三是管理重大改革期。五年来,实施和推进了县乡财政体制、收入征管、国资管理体制、重点工程财务集中核算、基建评审、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乡用、投融资体制等一系列改革,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取得新突破。四是业务全面加强期。适应改革和管理的需要,以安全和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了指标和资金的内控制度,狠抓了票据、账户等基础工作和教育、乡镇等方面的财务监管,实现了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到决算的更加规范有序、更加精细高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财政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体现在:一是收入规模仍然不大。从县外看,特别是与省“十强县”比较,收入总量和结构仍有较大差距;从县内看,财政收入虽然增速较快,但仍然难以满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财源结构仍然不优。收入增长主要依靠矿产、土地等资源,制造业、三产业提供的收入增量非常有限。三是财政管理仍然较难。财政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涉各种利益主体,面临较多矛盾和困难。四是财政平衡仍有隐忧。乡村负债、教育借款等老债尚未全面化解,建设融资增长很快,预算平稳运行的风险须警惕防范。

 

二、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又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既面临许多有利的机遇,也面临许多从高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确定201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致力促进财源建设,加强财税征管,确保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致力强化统筹,调整结构,确保重要支出保障到位;致力深化改革,严格监管,确保财政管理提绩增效;为“五年倍增、福民强县”提供坚强的财力保证。

根据总的指导思想,拟确定今后五年财政收入目标是:确保5年,力争3年又实现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确保超过30亿元,力争达到40亿元。

2011年财政总收入预算目标是1560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6000万元,增长20%,工作目标力争超过25%。按收入级次分:县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01115万元,增长16.25%;上划中央收入计划45334万元,增长27.35%;上划省级收入计划9551万元,增长28.68%。按征收主管部门分:国税局53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1000万元,增长26.19%;地税局48300万元,增加9767万元,增长25.35%;财政局54700万元(“两税”已划转给地税),增加5227万元,增长10.56%。按税收占比分:税收收入计划983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3%。另外,预算内基金收入计划1100万元,其中:育林基金220万元,防洪保安基金325万元,物价调节基金200万元,电费附加收入280万元,残疾人保障金75万元,并作相对应支出安排。

关于收入预算,值得说明的是,今年我县财政增长的计划目标,横向比较是全市几个县(市、区)最高的,纵向比较也是近年来最大的,是积极奋争的。关于非税收入,按照上级规定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2011年行政事业性收费(除教育学杂费外)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彻底淡化预算外概念。考虑我县收入增幅和税收占比等因素,这块拟增加预算收支3000万元。与此同时,对一些专项的收入来源突出对应安排,如土地收入主要考虑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和城镇建设,教育附加集中用于寄宿制学校和校舍维修改造等。其次,将省财政提前通知的2011年专项补助收入全部列入年初预算,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预见性、综合性和完整性。

2011年,年初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156000万元。其来源是:地方一般预算财力安排101115万元,预计上级经常性补助35647万元,省财政厅预通知的专项补助收入22931万元,减去上解支出预计3693万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收支平衡的原则,对地方一般预算和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加的财力,重点考虑安排在四大方面:

(一)以增安“三项基本”为重点,提升保障水平

一是适当增安人员经费。继续提高公职人员津补贴,由年人均1.6万元(上年预算为1.4万元)提高到1.8万元,其中对离退休人员全额安排,对在职人员的补助比上年预算人平增加3200元。进一步扩大统发范围,增加统发项目,把在职人员的生活补贴和离退休人员的津补贴全部进入统发,实行国库集中统一发放。同时,适当加大对农口、城建、文体等二级机构人员经费的支持力度。另外,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绩酬挂钩奖补。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提标补助共增安4786万元。二是适当增安政法维稳经费。进一步落实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要求,安排公共安全支出6803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718万元。此外,还有401万元上级政法专项补助(其中业务装备购置292万元、公用经费补助53万元和法院办案专项56万元)全部做到专款专用。增安一定的信访维稳、社区矫正和职业病纠纷调处经费。与此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流动人口管理和解决无头案专项经费。加大资产处置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努力确保检察、公安大楼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适当增安公共管理经费。顺应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提质的需要,加大对环卫清扫、公交车营运、消防安全等投入,预算安排环卫经费1526万元,预内增加400万元,重点支持环卫清扫扩面和街道洗涤。安排污水处理费400万元,垃圾处理场130万元和排渍站200万元,对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营运补助300万元,增安购置高层作业消防车和消防栓维护120万元,这些经费都是新增项目或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的。

(二)以促进“三难”缓解为重点,提升民生福利

秉持公共财政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上学、就医和住房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一是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强县决定,优先保障教职工待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县本级安排教育支出2863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117万元,其中增安城区公立初中建设1000万元(另原五中处置专项结转,确保用于新校建设),继续安排寄宿制学校建设3000万元,足额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县配套381万元,安排义务教育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县配套107万元,落实职业教育助学金、高中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县配套116万元。适当加大对县直非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保障力度。二是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本级安排医疗卫生支出515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488万元,将近翻了一番。其中:安排2000万元支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对乡镇卫生院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人平略超过2万元,着力转变“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同时,新农合财政补助又提标,县财政增安配套320万元;人均基本公卫服务经费标准由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元,安排县配套263万元;适当增加120指挥中心、婚检和食品安全检测等经费。三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通过预算安排、国资处置、住房公积金收益和争取上级补助等多条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全年廉租房投入至少在3000万元以上,建设廉租房25000平方米。继续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农村安居房300栋,县财政按要求配足170万元。继续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城市低保坚持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县财政保障扩面提标8000人以上,将五保户每人每年补助标准由1500元提高到1800元,增安孤儿生活费135万元和发放9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60万元。年初安排就业资金1476万元,落实“六补两贷一扶持”等各项促进就业政策。

(三)以加大“三农”投入为重点,提升城乡统筹

一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向上争取崩岗治理、水库除险保安等项目资金,安排攸河治理等水利项目配套200万元(去年超收已安排160万元),增安水利普查100万元和水利项目前期经费40万元,将乡镇灌区和电排提水灌溉补助增加到100万元。抓住农业改革试验区机遇,加大对农综、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千亿粮食产能建设等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按规划按步骤集中联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积极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在原来水利工程建设和乡村道路奖励3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县本级一次性增加500万元(其中水利、交通项目一事一议各200万元),与上级“一事一议”补助捆绑使用,通过严格验收考核,从拾遗补缺的角度,重点解决农村的水利、交通等死角。二是增加乡村转移支付。年初安排137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3120万元。除按县直单位同一标准提高乡镇公职人员津补贴外,增安乡镇税收分成500万元,按煤铁产量测算增加矿产资源乡村分成500万元。对离任村主干补贴继续予以提标,增安220万元,在去年月人均增加50元的基础上,今年总体上标准又将提高30%以上。此外,今年继续安排乡村洁净大行动1000万元,继续保持对乡镇土地收入全额返拨政策,新增安排以106国道为主的路灯建设1000万元,预留乡(镇)村区划调整500万元,确保在农村的投入今年增幅最大,总量在全市领先。三是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好各项财政惠农政策(其中预通知良种补贴1129万元和家电下乡补助1500万元),首次设立促进粮食生产的专项资金100万元,加上有关切块年初共安排250万元,继续安排集体林权改革120万元和林业产业化10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生猪养殖、油茶等农业现代化项目,扶持农民发展生产,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工作,支持农民创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以支持“三大战役”为重点,提升发展后劲

按照握紧拳头保重点的原则,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统筹安排预算内拨款、融资贷款、土地成本返拨以及上级补助等资金,继续加大对“三大战役”的投入力度。一是园区攻坚方面,预算继续安排县城工业园1000万元,尽力加大融资力度,确保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少于1亿元。与此同时,预算还安排2200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700万元,重点支持干法水泥、烟花鞭炮、煤矿技改、招商引资、金融考核等企业发展奖励扶持经费,千方百计助推全县工商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城市提质方面,除继续安排精细化管理和创建文明县城800万元,洁净大行动1000万元外,还较大幅度地增加环卫清扫、垃圾处理、亮化绿化等经费1200万元。与此同时,预内安排土地收入返拨12500万元,融资还本付息10000万元,并将继续解放思想,竭尽全力开展资产处置和融资举债,重点支持东城新区、内环路、城南防洪堤、规划展示馆等项目建设。三是旅游升温方面,预内安排500万元,融资力争5000万元以上,继续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景点开发,加速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虽然财政预算尽力加大了保障力度,但由于财力仍然有限,要办的事很多,诸多方面还难以满足,特别是在一般性公务支出方面,基本上实行零增长,敬请各级各部门予以理解支持。

 

三、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开好头、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又好又快,在调优财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大局,综合运用信贷奖励、贴息、担保等财税政策,整合财政资金,全力支持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使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财政优势。全力支持湘化机等骨干企业改制强身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做强主体财源。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扶持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做活新兴财源。全力支持“两型社会”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做优效益财源。全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体制激励作用,加大对乡镇的专项支持,着手修订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增强乡镇自主办项目、谋发展的能力,做大乡镇财源,努力构建多极支撑的财源体系。

(二)坚持保质保量,在做大财政蛋糕、增加可用财力上下功夫

进一步加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收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和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扩大税收宣传,严查偷税逃税,做到应收尽收,挖潜增收。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税费统征信息化管理,强化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归笼”。 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目标责任,严格奖惩考核,确保收入均衡足额入库。进一步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着力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向金融机构筹措更多的资金“活水”。

(三)坚持有保有压,在提高保障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财政支出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今年增支因素较多、收支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强化支出控管,坚持勤俭理财,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公务接待、公车更换、会议、考察等一般性支出。积极落实规范津补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政策性增支。正确处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与加快发展的关系,进一步集中财力办大事、谋发展,尽力确保县委、县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确保重点项目支出需求,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坚持提绩提效,在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运行质量上下功夫

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健全各项改革的整体联动机制。切实抓好国有资产、财务会计、政府债务等基础性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县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提升资产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确保安全高效。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加大特批准支、政府采购、基建评审等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严肃制止和查处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继续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