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财政工作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预期工作目标。
(一)攻坚克难,收入实现三年翻番
2009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89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8.7%,比2008年(下同)净增17800万元,增长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662万元,占年计划的115.95%,增长29.87%;上划“四税”完成28338万元,占年计划的95.86%,增长15.71%。按征收部门分:国税局完成33055万元,占年初计划的95%,增长13.63%;地税局完成24968万元,占年计划的114.53%,增长37.86%;财政局完成30977万元,占年计划的122.54%,增长29.08%。此外,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365万元,增长47.57%,其中育林基金收入881万元,物价调节基金170万元,电费附加收入266万元,残疾人保障金48万元。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财政增收是近年来最为艰难的一年,但仍保持了收入增幅不减、质量不降,在连续高基数上继续实现了25%的高增长,税收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6.26%,在全市五县市中是结构最好的。与此同时,入库进度也比较均衡,为2010年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优势奠定了基础。在财税征管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顽强拼搏,深入挖潜,成效显著。特别是国税部门突出加强了煤炭加工业等流通环节税收管理,地税部门重点加强了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管理,财政、税费办、国土局等部门勇于创新、锱铢必较,扎实推进了耕地占用税、契税和非税收入的精细化、一体化管理,全面确保了各项收入较好增长,实现了比2006年总量翻一番的目标。
(二)统筹保支,资金安排到位较好
2009年,在年初预算支出安排74800万元的基础上,年终根据财力超收情况,报县人大例会审议同意,全年一般预算调整支出指标为84353万元,加上上年结转、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和带帽追加,合计支出总指标167205万元。截至年末,实际支出完成数140406万元,占总指标的83.97%,增长29.75%。根据收入完成数和与上级财政初步结算情况,收支两品,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具体数据待省市批复后将在决算审议时再予以报告。2009年,支出安排始终按照“三增一控”原则,突出重点,统筹调度,公共保障水平增量增效,主要体现是:
1、尽力保运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有序增加。新增工资统发单位15个,拨付统发工资11982万元,保证了公职人员工资、津补贴的按月发放。加大对文体、农口、城建等二级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适当增加了部分专项工作经费。落实了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维稳支出力度不断加大。安排 915万元,推进县委接待中心、纪工委、信访局、招投标局等机构改革,提高了基本支出保障水平。
2、致力惠民生,社会事业支出大幅增长。一是支持文教事业全面进步。全年教育支出2.97亿元,增长32.52%,落实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基本完成了“普九”化债任务。完成文体与传媒支出1243万元,比上年增长59.56%,支持42个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还支持了市十一届运动会、 “攸县精神”提炼等公益性文体活动。二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社保支出2.11亿元。其中:城乡低保支出3327万元,救助36.36万人次;五保户补助支出547万元,供养5200人;投入 100 万元,新建农村安居房100户;安排2058万元建成城市廉租房2.7万平方米;拨付再就业资金1370万元,较好落实了再就业政策。三是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年共拨付医疗卫生经费1.26亿元,增长66.07%,其中:“新农合”支出5212万元,补偿6.35万人次;城镇居民医保支出521万元,补偿3524人次,报销比例比上年分别提高了2.1和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还不断加大和及时保障了婚检、防艾、甲流应急防控等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完成计生支出1790万元,增长11.6%,改扩建乡镇计生服务站5个,拨付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金184.46万元,奖扶人数达2562人;落实独生子女保健经费65.5万元,受惠11054人。
3、着力强基础,惠农支出持续倾斜。全年农林水事务支出1.77亿元,增长18.13%。一是积极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村组道路建设资金713万元,水库除险加固1112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1451万元。二是搞好了惠农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出台了惠农补贴发放规范性文件,优化“家电下乡”资金管理,全年共发放各项涉农补贴22项,资金达1.2亿元。三是着力推进了农业综合改革。新增乡村转移支付1073万元,其中村均运转补助标准提高到4万元,社区补助标准提高到8万元。筹措1000万元支持了农业“六站”、集体林权、土地流转和水管体制等改革;争取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资金610万元。
4、全力保重点,发展支出创历史新高。预算内安排重点工程支出1.61亿元,加上融资4.1亿元和上级拨款、专项追加等2.18亿元,全县重点工程财政筹资达7.8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有力支持了“三创四化”、城区数字电视建设、滨江大道、S315改造等多项重点工程。与此同时,向上争取了生猪产业化、农村饮水工程等21个项目,共筹资6833万元,安排煤矿技改、企业贴息和工业发展奖励2000万元,进一步发挥了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
(三)深化改革,财政管理不断加强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从县情出发,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深化改革,效益效率财政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有了新突破。出台了《乡村财务精细化管理》等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体制。二是重点工程财务管理有了新进展。不断完善重点工程合同管理、造价发布、管理费和业务费管理细则等制度,强化工程预决算评审,全年完成基建评审项目429个,审减资金1.6亿元,审减率为20.2%。三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上了新水平。出台《攸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强化对账、核算、清算监管,推行教育财务“校财局管”,实行指标信息化管理,完善了内控内审制度。四是财政监管检查有了新加强。全面开展了银行账户清理工作,清理593个银行账户,撤销191个账户,划缴资金2000余万元,规范了银行账户管理,建立健全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国资着力处理了部分改制遗留问题,进一步加强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政府采购进一步扩面提质,在医药和工程项目规划、监理等招标上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完成采购金额1.41亿元,节约资金1856万元,节约率为11.64%。与此同时,扎实开展了惠农资金、计生、民政、新农合等专项检查,各项惠民利农政策不折不扣到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产业还不强,高速增收难。目前,还处于金融危机后续期,主体产业恢复缓慢,新的增收亮点不多,加上2010年财政体制调整等因素,增收困难较大。二是刚性增支多,支出压力大。新增可用财力有限,硬性支出增加,财政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融资很艰难,运行风险大。因政策调整和融资平台建设滞后,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而各项开工项目投入的需求有增无减,极大地增加了财政运行隐忧。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
2010年,既是 “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我县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调整的开局之年,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确定2010年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布署,坚持顺势而动,乘势而上,确保收入上台阶,总量跨越10亿元;支出强保障,适当提高重要经费的安排水准,管理增效益,加强综合统筹和精细化监管,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五年倍增、争创一流”的战略目标作出新贡献。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年初计划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初订为102380万元,比上年总额增加13380万元,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计划68633万元,增长13.15%,上划收入计划33747万元,增长19.9%。总收入中,税收收入6918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7.58%,比上年略有提高。总收入按征管部门分(按原体制口径):国税局39680万元,增加6625万元,增长20%;地税局28800万元,增加3832万元,增长15.35%;财政局33900万元,增加2923万元,增长9.45%。此外,预算内基金收入计划800万元,并作相对应支出安排。
值得说明的是,2010年我省正式实施财政“省直管县”,增值税地方部分和营业税实行省与县25:75分享,原属于省级的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四大行业增值税下划到市县;除高速公路和铁路建安营业税外,原属省级的其他重点工程营业税、金融保险营业税以及其他省属企业营业税也下划市县,按同比例分享。资源税也调整为省与市县按25:75比例分享。同时,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以2009年1至10月的实际完成数为基础推算全年完成数而确定基数,预计体制调整将减少县级一般预算收入4500万元,税收增量形成的财力也将减少1000万元以上。
根据收入初步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633万元,预计上级经常性补助29447万元,上解支出4108万元,以上合计可安财力预算为93972万元。支出安排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增加基本的,保障民生的,倾力重点的,维持一般的。
(一)增加基本支出,提高人员保障标准。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454万元,比上年增加2123万元;安排公共安全支出5085万元,比上年增安1085万元,提高单位津补贴财政补助标准,每人5000元/年,津补贴发放由1.4万元提高到1.6万元,并适当增加绩效奖金。不断加大纪工委体制、接待体制、招投标体制改革和信访维稳等资金投入。按照“广覆盖、大保障”的原则,还首次将涉及单位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三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全面纳入年初预算。严格按政策标准安排计生经费1230万元(比上年人平增加1.39元,达到人均10元的标准),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关爱女孩、计生后遗症等配套资金,支持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
(二)增加民生支出,提高民众幸福指数。按照公共财政取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努力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一是落实教育强县决定,预算内新增教育支出4940万元。将2009年绩效2000多万元基数进入年初预算,统筹安排寄宿制学校建设3000万元(其中一般性预算安排教育重点工程1000万元,教育附加安排1500万元,上级专项统筹安排500万元),适当加大对县直中学运转经费的保障力度。二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225万元,比上年增加1175万元。其中安排养老保险补助700万元,行政单位离退休补助4800万元,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调待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等及时足额到位。继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五保户适当提标增安173万元;按逐年增加15%的要求,安排城市低保资金201万元。安排廉租住房、安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300万元,县级财政增加50%。三是医疗卫生支出2670万元,比上年增加740万元。主要增安新农合配套资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级配套资金,适当提高城区公立医院保障水平,增安免费免疫接种、防艾、婚检等经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三)增加重点支出,提快经济发展速度。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加强资金整合,突出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速。预算内安排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及融资还本付息1.1亿元,比上年增加1400万元,加上科技切块、乡村洁净大行动、交通建设等合计1.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加3400万元。其中安排“三大战役”4000万元,分别是“园区攻坚”1000万元,旅游开发1000万元,城市提质2000万元(含乡村洁净大行动1000万元),其他安排烟花产业、工业企业发展奖励、招商争项引资、融资工作和金融考核奖励等发展专项1500万元,安排重点工程债务还本付息6500万元。
(四)增加乡村支出,提升城乡统筹水平。一是安排乡村转移支付支出10980万元,比上年增加2180万元。继续加大对乡镇政权运转的保障力度,提高村级(社区)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使村均正常经费增加到5万元,社区达到12万元,离任村干补贴每人每月增加50元。增加乡镇税收分成500万元,进一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农林水事务支出3647万元,比上年增加757万元,重点加大对农村“六站”、水管体制和集体林权等涉农改革支持力度,适当弥补林业政策性减收,推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虽然财政预算在多方面尽力加大了保障力度,但还是有很多方面难以满足,特别是“省直管县”体制调整对我县财力的影响无法安排预留、津补贴财政补助标准还有待提高、融资还本明显安排不足等等,收支矛盾仍然非常突出,需要多方面予以理解支持,并进一步强化节俭意识,加大增收节支工作力度。
三、奋发有为 乘势而上
努力完成2010年财政预算任务
做好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确保圆满完成2010年预算,我们将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努力:
(一)以支持“三百兴工”为重点,着力培源创收。坚持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突出支持园区发展,把园区作为培源创收的主战场,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园区融资,推动银企合作。灵活运用财政配套、返补等政策,主动服务于招商引资。加大向上争项力度,认真落实工业企业奖励、专利成果转化和金融企业考核等政策,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
(二)以推进精细管理为手段,着力增收节支。强化勤征细管,加强对重点税源分析监管,对重点工程和房屋租赁税收建立征管联动机制;不断优化矿产资源税费统征手段,严格以票管收,推广信息技术应用,突出非税收入稽查,杜绝“跑冒滴漏”;加大土地储备营运力度,切实维护国有股权利益,创新国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确保收入颗粒归仓,应收尽收。进一步强化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观念,坚持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衔接,继续坚持公用经费限额控制和特批准支制度,着力控减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三)以创优体制机制为契机,着力争项融资。以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摸清实行新体制下全县收入底子,做好数据测算,加强与省市的协调联系,保障改革对接,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搭建城投、国投、旅投等三大投融资平台,健全融资项目库,广泛开展财银合作,努力搞好项目对接。出台融资资金管理办法,严格举债资金监管,建立“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的长效机制,提升融资资金使用效益。
(四)以强化财会管理为基础,着力财政监管。着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致力会计信息质量打假,全面规范财经秩序。进一步完善和依托“金财工程”,强化国库集中支付、重点工程财务、政府采购、乡财县管乡用等管理,继续加强涉农、社保、民政等专项资金检查,增强财政监管的针对性、绩效性。
(五)以提高干部素质为保障,着力争先创优。注重思想教化。继续加强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法纪意识,推进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狠抓工作执行。进一步落实预安销安、绩酬挂钩制度,加强述职考评考核,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强化业务培训。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全面提升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突出文化引导。继续加强机关文件建设,大力弘扬“行方智圆,财兴人和”的攸县财政核心价值观,以“心系攸水,财泽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理财,精诚敬业”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努力实现“创一流业绩,树攸财品牌”的组织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