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0年长沙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长沙县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大会的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我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50678万元(含国土收入69216万元),同比上年增收209617万元,增长38.7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8311万元,同比上年增收89088万元,增长44.72%;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完成393136万元,同比上年增收103694万元,增长35.83%;国土收入完成69216万元,同比上年增收16835万元,增长32.14%

按征管部门分:国税部门完成财政总收入346126万元,为调整预算任务345780万元的100.10%,同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89380万元,增长34.81%;地税部门完成财政总收入269708万元,为调整预算任务260690万元的103.46%,同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91471万元,增长51.32%;财政部门完成财政总收入134844万元,为调整预算任务143530万元的93.95%,同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28780万元,增长27.13%

2010年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0378万元,同比上年增收25989万元,增长47.78%

2010年收支均为快报数(下同),2009年收入数为省财政体制调整后转换数据,确保2010年与2009年收入对比口径一致。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55325万元,同比上年增支142441万元,增长45.53%

2010年基金预算支出完成72825万元,同比上年增支8151万元,增长12.60%

(三)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2010年我县一般预算收入为288311万元,上级给予的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及上年结余等184311万元,收入合计472622万元;2010年一般预算支出为455325万元,上解支出12852万元,调出资金510万元,支出合计468687万元;收支相抵,预计年终滚存结余3935万元,净结余2366万元。

2010年我县基金预算收入为8037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692万元,上年结余13623万元,共计收入96693万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72825万元,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510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23358万元。

以上全县2010年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的收支执行情况系快报数,待财政决算办理完毕市批复后,依照《预算法》规定还将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四)2010年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县财政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积极应对省、市财税体制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改善民生,大力推进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用足用活用好政策,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县级财政投入资金33.7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生态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和文体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开建,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投入资金1.16亿元,扶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创税能力。二是大力支持园区工业发展。兑现企业优惠政策和奖补资金7050万元,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后劲,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0万元,提高了园区工业发展承载能力。三是着力提升帮扶效果。落实创业富民资金5000万元,重点扶持和引导了一批初创企业发展,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25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向担保机构注资,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四是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投入资金2013万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兑现房地产业、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五是扎实推进家电汽车下乡工程。及时兑付各项补贴资金3821万元,带动农村市场消费6.5亿元,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拓宽了农村消费市场。

2、征管服务效能增强,收入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税费征管,各项财税指标增幅均创新高。全县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分别完成750678万元、288311万元、393136万元,增幅分别为38.74%44.72%35.83%,同比上年增幅分别提高了9.1218.0211.31个百分点,各项财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新高,财政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历年最好的。同时,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6.1%,同比上年提升了1.37个百分点,在全市收入结构中是最优的。二是综合治税工作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组织领导、税务依法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司法监督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年累计征收个体及零散税收13485万元,同比上年增收4392万元,增长48.3%。三是税收征收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国税、地税等征管部门完善了政务公开和文明办税制度,开展了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税收服务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3、公共财政投入加大,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一是及时下拨各类城乡保障资金13715万元(其中,农村养老保险资金7728万元),321800人次享受农村低保、72432人次享受五保供养、179427人次享受城镇低保,210套廉租住房开工建设等,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生活问题。二是统筹安排教育资金67839万元,9501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惠于义务教育改革政策、4424名高中和中职学校困难学生享受资助,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同时,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2274万元。三是多渠道落实医疗卫生资金18417万元,3204人享受城乡医疗救助、30所乡镇卫生院和246所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质改造完成,9900名儿童享受计划免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66.5万人,3.5万人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就医难问题。四是累计投入“三农”资金217000万元,促进了农村改革与发展。其中,落实资金30066万元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道路建设维护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60.4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5000亩,筹集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1422.94万元,受益农民达18万户,全年“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44项,累计资金达1.82亿元,兑现城乡一体化试点经费3000万元,试点乡镇建设成效显著。五是完成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4894万元,确保了县文体中心项目的开工开建,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1个农家书屋建设竣工,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安定和谐。

4、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依法理财更加规范

一是财政改革纵深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改革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等改革不断深化。2010年,国库集中支付各类资金超过29.02亿元,同比增长52.55%,公务卡消费改革全面实施;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预算3.11亿元,实际采购资金2.9亿元,节约资金2100万元,节约率达9.35%;完成投资评审预结算项目916个,送审金额22.03亿元,审减资金3.72亿元,审减率16.89%,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节约、高效。二是国有资产监管办法更加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处置程序,确保了国有资产处置过程更加规范和透明,全年产权交割10宗,盘活国有资产2041万元,公开处置交通设备、办公桌椅等7104件,实现资产变价收入4814万元。三是财政监督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项目、大额财政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集中对县直预算部门及下属单位“小金库”清理工作进行重点检查。

各位代表,2010年,全县财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财政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培植财源的力度仍需加大;二是预算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三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广泛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快发展,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2011年,我县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财政财务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强化预算监督,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衡、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保障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我县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一是收入体现积极稳妥;二是支出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安排要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保法定、保运转、保稳定;要更多地向公共层面、向精神文化层面倾斜;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公用经费、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公务考察等,除政策性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需增加支出外,原则上各专项支出安排相对2010年年初预算或调整预算零增长。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主要安排如下:

(一)财政收入安排情况

2011年财政总收入年初预算拟安排880000万元(含国土收入81151万元),同比上年实际完成750678万元,增加129322万元,增长17.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347974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288311万元,增加59663万元,增长20.69%。上划中央、省、市收入拟安排450855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393136万元,增加57719万元,增长14.68%

2011年基金预算收入安排90441万元(其中国土收入安排81151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10063万元,增长12.52%

(具体安排情况见附表三)

(二)财政支出安排情况

2011年县本级财力拟安排一般预算支出407046万元(含本级列收列支36920万元,不含上级专项支出),同比上年调整预算安排337984万元(不含上级专项支出),增加69062万元,增长20.43%

2011年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90650万元,同比上年实际支出增加17825万元,增长24.48%

(具体项目安排情况见附表四、五)

(三)预计财政平衡情况

2011年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7974万元(含本级列收列支3692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及上年结余72152万元(不含上年专项结转和上级专款),财政收入总计为420126万元,2011年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为407046万元,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预计为12580万元,财政支出总计419626万元,收入大于支出500万元。

2011年安排基金预算收入90441万元,上年结余23358万元,收入总计为113799万元,2011年安排基金支出为9065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3149万元。

说明:因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单位合并或职能调整,部门单位经费预算也需作相应调整,导致2011年部门预算不能如期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待机关单位“三定”方案完成后,再完善单位部门预算,并依程序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批。

(四)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确保2011年财政预算全面完成

2011年,我县经济形势将有望继续保持企稳回升的强劲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房地产业政策调控正逐步加强,增值税转型对工业经济的政策影响还将持续,财政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财政部门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调控促发展,拓宽思路抓增收,优化支出保重点,改善民生促和谐,改革创新增效益,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科学发展,力促财源建设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推进产学研为手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优化需求结构为抓手,增强消费拉动力。二是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经济适用房、安置房、棚户区等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开建,着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民生改善。三是努力拉长三产业“短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城区功能辐射,对有增长潜力的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和倾斜。四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职能。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贷款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发展难题。五是创新招商引企方式。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总部经济,培育优势支柱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2、完善征管举措,提升收入质量

一是强化收入目标考核。深入分析我县多年来财税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按照2011年确定的财政收入任务,抓紧、抓早、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确保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大力提高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坚持开源和挖潜并重,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税种征收,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同时,注重优化收入结构,努力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三是深化综合治税机制建设。建立部门相互协作的税源征管联动机制,完善并落实协税护税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四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统筹协调组织好政府各项非税收入,积极完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管理办法,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运作水平,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

3、坚持公共取向,着力民生保障

一是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认真落实教育强县经费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积极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工作,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搞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要加快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逐步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难”问题。五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广场文化和“五下乡”等群体活动,加大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全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4、注重持续健康,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不断完善惠农资金管理方式。巩固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成果,逐步增加“一卡通”发放项目,探索财政惠民政策落实新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性补贴资金真正惠及广大农民。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健全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5、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精细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预算体系建设,建立预算信息公开机制,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二是实施新一轮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县乡财政体制。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坚持采管分离,强化采购监管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坚持资源市场化配置,努力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五是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建立“融资、建设、偿债”一体化管理体系,努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六是加强财政监督。重点加大对专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监督,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财政。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财政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精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着力促进我县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崛起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为我县“十二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为党成立9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