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就2009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0年全县财政预算(草案)作专题汇报,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我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27168万元(含国土收入52381万元),同比上年增收120480万元,增长29.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7892万元,同比上年增收45912万元,增长26.70%;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完成256895万元,同比上年增收50587万元,增长24.52%。
2009年基金收入完成54389万元,同比上年增收21580万元,增长65.77%。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2884万元,同比上年增支59035万元,增长23.26%。
2009年基金支出完成63826万元,同比上年增支22267万元,增长52.58%。
(三)2009年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2009年我县一般预算收入为217892万元,上级给予的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及上年结余等109944万元,收入合计327836万元;2009年一般预算支出为312884万元,上解支出11985万元,支出合计324869万元;收支相抵,预计年终滚存结余2967万元(其中,专项结转2415万元),净结余552万元。
2009年我县基金预算收入为5438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571万元,上年结余13210万元,共计收入77170万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63826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3344万元。
(四)2009年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迎难而上抓征管,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09年,全县各级财税部门克服困难、自我加压,积极应对不利因素带来的挑战,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国税部门深入开展宏观税负分析和纳税评估,加强科技治税,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地税部门切实强化税源控管,全面推广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征管取得明显成效;财政部门加大了对组织收入的协调指导,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分析、预测、调度机制,增强了预算执行分析能力;国土部门积极主动依法争取用地指标,依法推进征地拆迁,积极培育土地市场,规范了土地交易行为。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财政总收入同比上年净增12亿元,增幅达到29.62%,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8.18%,比上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连续9年蝉联全省第一,收入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
2、围绕大局促发展,财源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多方筹措和争取资金,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急需资金。2009年是我县在建和新开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的一年,在县级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多方筹措和调度资金,确保了松雅湖、黄兴大道北延线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以及十大产业发展项目的开工开建。二是加大县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县本级投入资金7300万元支持了公路建设;争取上级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3395万元。三是综合运用财税手段,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兑现企业优惠政策3800万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安排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80万元,重点支持了技改创新、节能减排和园区企业发展;投入资金1000万元参股“湖南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安排创业富民资金5090万元,重点扶持和引导企业发展。四是以开发区托管三个园区为重点,在体制、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着力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建立了良性梯次财源保障体系。
3、优化支出保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较好地保障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政策的落实,呈现出“多层次、广覆盖、高标准”的新局面。一是强力推进了教育强县战略目标的实施。全年教育支出达到57316万元,同比上年增加13434万元,增长31%,优先保障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的发放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健全。二是加快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年县本级累计支出7984万元,确保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农民医疗救助和残疾人救助等政策的落实;县级配套资金292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安排送温暖、保民生慰问经费800多万元,确保了部分困难群众过上了祥和安定的春节。三是完善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县财政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标准配套安排农村合作医疗配套经费1227万元,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并轨加速了进程;落实专项资金1100万元,专项用于县乡医院提质改造,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四是促进了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发放涉农补贴47项,资金累计达1.71亿元;扩大了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实施“家电、汽摩”下乡,全年共计发放补贴2081万元,提高了农民消费和生活水平。五是着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落实资金197万元,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安排资金800万元启动了文体中心的建设;投入300多万元搞好了5个乡镇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
4、立足创新严管理,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了《长沙县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长沙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两个文件,增强了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使用的科学性、合规性和透明度。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今年在3个县直部门推行了公务卡消费改革试点,公务消费更加透明,资金使用更加安全,试点效果良好。三是政府采购实行彻底的“管采分离”。新成立的县招标采购中心,履行政府采购的操作执行事务,财政部门实施政府采购的监管职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四是公务用车管理更加规范。制订了《长沙县公务用车定编管理实施方案》,完善了全县公务用车动态管理系统。五是扎实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乡镇预算编制不断规范,乡镇资金的监控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六是新一轮县区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总体而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比预期效果理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保民生、促发展的压力很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三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深化财政改革和强化监管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明显;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根据全国、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我县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一是收入预算安排积极稳妥;二是支出预算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勤俭节约,注重绩效,努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各专项资金零增长。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拟对2010年全县财政收支预算作如下安排。
(一)财政收入
2010年财政总收入年初预算拟安排627000万元(含国土收入630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527168万元(其中国土收入52381万元),增加99832万元,增长18.9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249029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217892万元,增加31137万元,增长14.29%。上划中央、省、市收入拟安排314971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256895万元,增加58076万元,增长22.61%。
2010年基金预算收入安排65814万元(其中国土收入安排630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11425万元,增长21.01%。
(二)财政支出安排情况
2010年县本级财力拟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80458万元(不含上级专项支出),同比上年调整预算安排246094万元(不含上级专项支出)增加34364万元,增长13.96%。
2010年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68158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63826万元增加4332万元,增长6.8%。
(三)预计财政平衡情况
2010年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9029万元,加上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及上年结余44493万元(不含上年专项结转和上级专款),财政收入总计293522万元,2010年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80458万元,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预计12414万元,财政支出总计292872万元,收入大于支出650万元。
2010年安排基金预算收入65814万元,上年结余13344万元,收入总计79158万元,2010年安排基金支出6815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1000万元。
(四)统一思想,提振信心,主动作为,全面完成2010年财政收支任务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的一年,但今年的财政运行可能将更加困难。一方面,目前总体经济形势虽然已经趋稳,经济增长和财税收入形势将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房地产政策从紧的迹象已经显现,出口形势仍未好转,投资与消费大规模增长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2010年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等各类刚性支出大幅增长,财政收支平衡矛盾很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预见性。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做好2010年财政工作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县经济社会已处在良性发展的阶段;二是今年中央经济会议精神明确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克服当前困难和保持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振信心,主动作为,努力完成2010年财政收支任务。
1、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力促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几大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加大项目启动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集聚社会资金努力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扩大和引导公共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文体中心、望新中学和县属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全面落实。三是支持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县财政今年将配套安排250万元担保基金,同时,要尽快成立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五是引导和增加消费需求。继续安排1000万元送温暖、保民生慰问经费,努力提高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稳定收入预期,扩大消费能力,继续推进“家电、汽摩下乡”工作。六是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2、强化各项征管举措,力促收入增长更为持续
一是继续推进综合治税工作。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税务依法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司法监督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二是强化收入分析和任务考核。以宏观税负分析为切入点,分地区、分税种、分行业开展对比分析,强化税负预警和微观分析,挖掘收入潜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收入任务按月考核制度。三是强化堵漏增收和清欠保收。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漏征漏管户清查和规范企事业单位管理,堵漏增收;实施清欠责任制,分户到人,规定时限,清欠促收。四是探索对各行业税收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办法。争取在房屋租赁、私房装修、物流、中介代理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上有新突破。五是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环境。完善政务公开和文明办税制度,推进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认真开展对涉税中介组织的指导,加快纳税服务社会化。
3、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力促社会发展更为和谐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推进两河流域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加快教育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按政策足额兑现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多渠道安排教育事业发展资金2.4亿元,完善城区中小学建设布局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资助等政策。三是加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安排3700万元配套资金,确保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安排 8100万元用于落实城乡低保、民政优抚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支出。四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财政安排1100万元,融资1亿元,支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安排农村合作医疗配套基金700万元。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人民满意县建设。县财政今年新增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城乡一体化和推进人民满意县建设。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力促资金效益更快提升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试行预算代编改革,加大预算约束力度。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落实预算项目论证、评审、决策等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预算建设项目先评审、后入库、再实施的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管理改革,严格项目资金公开、审批和拨付程序,强化资金安全,同时,今年要力争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消费改革。四是研究制定新一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激励优势乡镇率先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举措。五是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今年要着重开展几个大项目如农业、教育、卫生和环保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强化项目评审论证和追踪问效。
5、严格厉行节约举措,力促监管手段更加到位
一是严格执行节支标准。重点是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要求,严格按《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长县发(2008)25号]精神控制好“四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等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今年,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大体维持2009年的预算安排水平,日常专项经费实行“零增长”。二是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把“资金投向关、程序控制关、制度保障关、责任落实关”,建立覆盖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健全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四是强化财政监督。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监管,密切关注惠民利民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改进财政资金检查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水平。
2010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工作,不断进取,为我县的持续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