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争相把文化产业定为核心产业之一。在冷水江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可以说还是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为了促进冷水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2003年9月,国家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与销售活动。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函盖了文化、工商、教育、体育、旅游、民政、经信、商务等部门,包括24个中类90个小类。
二、冷水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冷水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有娱乐、音像、影视、演出、报刊图书、网络文化、艺术培训等国有、集体、个体文化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从文化部门统计的资料看,目前全市共有网吧84家(合计终端数约5340台),电子游戏厅54家,歌舞、卡拉OK娱乐场所23家,音像制品零售及租赁场所100家,书报刊租赁场所20家,书店7家,打字复印店19家,印刷企业11家,文化旅游企业8家,影视放映企业3家。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共计69家法人企业,305家个体工商户,包括网吧、印刷、广告业、摄影、图书超市、游乐园、各种培训班、及各类社团、家电零售等。全年文化产业产值约4亿元,占全市GDP的2.0%左右,这些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形成,拓展了就业门路,开辟了新的经济文化发展领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冷水江市的文化产业还显得很薄弱,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2011年长沙市文化总产出值为1180亿元,冷水江市文化产业产值不到长沙市的1/140。也不及湘西、永州等地。艺术品市场、书画市场、文物市场尚未形成,电影市场严重滑坡。文化旅游市场没有做大,文化产业规模没有形成,不少项目经营惨淡、效益不佳。
三、冷水江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文化发展氛围不浓。冷水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还存在于自身陈旧观念的束缚。由于该市一直以来定位于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以发展工业为主,对文化产业定义不清楚,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及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该市“一转三化”战略的推进,资源的逐渐枯竭,在实施产业转型过程中,文化产业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产业意识还不够浓厚,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今年5月18日至23日,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该市金典影城签订了1.8亿元的投资项目意向,但与其它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体制上、机制上还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权责不明晰,致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冷水江市虽然是省经济十强县市,市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全市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长,还只是杯水车薪。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拉动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现有文化企业靠自身积累发展困难又很大,文化基础设施缺乏,文化资产资源分散,文化市场发育缓慢,市区主要文化娱乐设施是歌舞厅、网吧、电游、娱乐中心等,由政府主导的图书馆、电影院、演艺公司、波月洞公园、红日岭公园等投入不足而缺少场地,也缺少地方文化特色;市区没有一个大的影剧院,影响了演出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少得可怜。由于缺少博物博览等固定场所,我市文化艺术品市场没有形成,一方面影响的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广大市民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三)扶持政策单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该市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主要以财政预算拨款为主,虽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方式上却存在不足。一是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机制还不健全,有些项目会由于受到部门的影响,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评审人才和评审机构,难免出现拍脑袋决策,不能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优化筛选;二是资金拨付项目单位后,扶持资金的使用因为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没有全过程监督,资金被挪用、滞留等现象难以避免,甚至有的单位以挂羊头卖狗肉方式套取扶持资金。三是由于有些项目单位认为扶持资金就是“免费的午餐”,没有偿付压力,且来钱容易,又缺乏改革主动性和市场驱动力,难以自觉激发活力进行内部挖潜,出现“等、靠、要”现象。
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高。一是文化职能部门关注的更多是政策性,而不是经济性。然而文化产业项目及其产品是有市场竞争性的,能产生经济收益,因此有必要计算资金投入产出效益,考虑对文化产业财政扶持资金进行资本化运作,由于财政扶持资金的成本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资本运作,在资金的使用效益上不甚理想。二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畴理解存在偏差,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混为一谈。如果把现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当做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进行安排,产业扶持资金本来就是杯水车薪,且容易使各文化事业单位产生惰性,产生攀比情绪,不管项目可行与否,强求安排。
(四)文化人才缺乏,产业领跑能力较弱。电影公司、影剧场、演艺公司等文化单位中各类文化艺术创作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缺门断层。文化单位缺乏文化人的现象严重存在。据2010年底统计,该市体制内专业文化人才为240人,体制外人才大约2000人。但与文化人才的较大的数量相比,该市文化专业人才的青黄不接更显突出,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市文工团在编人员40人,但缺乏编剧、导演及挑大梁的台柱子,文化馆应有12个行当,但现只有3个行当的专业人才,文物管理所没有专业的文物鉴定、管理人才,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属执法部门,但真正懂法律、熟悉网上办案的人才却没有。由于市直文化系统人员普遍待遇低,导致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非常突出,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奇缺。有的舞蹈演员已不适应艺术表演的要求,更难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走向市场,形成真正的产业。
(五)开发利用欠缺,旅游文化资源荒废。冷水江市地处湘中腹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有独特的梅山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入选第二批省级名录。文物古迹较多,全市拥有馆藏文物2830余件,其中有国家二级文物20件,三级文物130件,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锡矿山羊牯岭碉楼。旅游资源丰富,如诗如画的山水洞岩波月洞被誉为“天下第一洞”、“世界溶岩博物馆”,拥有空心鹅管、网状石槽、巨型石坝“三大世界之最”,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曾在此拍摄;大乘山,“不是南岳,胜似南岳”,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令人流连忘返。还有锡矿山展览馆、羊牯岭碉楼、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旅游和锑文化旅游资源,还有蜚声中外的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故居,这些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也没体现其价值。该市现存的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也没有得到整合包装,走向市场。
四、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重视。各相关的联能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规划,确立重点发展项目,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产业文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实施好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
(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的门类和品种很多,不能盲目发展,要制订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发展。对市场饱和、需求萎缩、濒临淘汰的项目,如:录相放映、电子游戏等国家政策规定一般不予新批、新办、新开的,不要强行发展。对于富有市场前景,且有潜力可挖的文化经营项目如动漫产业、电影放映,演出业、印刷业等要给予支持和扶持,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速度,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根据当今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特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优先发展潜力大、见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项目。
(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波月洞的西游文化,麻溪古镇,资江沿岸风光旅游休闲开发等,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开发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加大研究、宣传力度,把我市多姿多彩的梅山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烘托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围,形成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的商业文化产业链,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是力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接文化资源。通过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项目补贴和贷款贴息、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二是力保财政投入,实现财政扶持资金的有偿使用。每年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定比例增加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财政扶持资金应采取有偿性方式,资金投入项目后,到期需收回本金和一定费用,并继续用于投资,形成财政投融资的良性循环和周转运动。也通过资本化运作,将投入资金转变为国有资产,扩大国有资产的积聚和资本运作的规模,以“滚雪球”的方式扩大资金盘子,实现财政扶持资金的保值增值。三是要把现有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用足用好。比如中办[2007]21号文件做出了“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在全省各地落实得比较到位,娄底市于2011年落实到位。冷水江市也可以落实,这使得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启动资金的投入,变得更为可行。
(五)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缺乏一批懂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艺人才,这是当前制约冷水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改进和调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区外人才到冷水江市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创业。
来源:冷水江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