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醴陵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财政部门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开高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任务。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2010年财政总收入预算为168135万元(省管县口径,下同),全年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20229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0.3%,比上年增加56888万元,增长39.1%。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0022万元,比上年增加44245万元,增长51.6%;
  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完成61596万元,比上年增加10353万元,增长20.2%;
  上划省级税收收入完成10682万元,比上年增加2292万元,增长27.3%。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0698万元,比上年增加72570万元,增长40.74%。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130万元,比上年增长30.13%;
  国防支出201万元,比上年增长82.73%;
  公共安全支出1015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4%;
  教育支出36791万元,比上年增长18.23%;
  科学技术支出3457万元,比上年增长46.65%;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75万元,比上年增长8.0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399万元,比上年增长18.57%,;
  医疗卫生支出18873万元,比上年增长19.20%;
  环境保护支出183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3727万元,比上年增长98.35%;
  农林水事务支出19010万元,比上年增长4.81%;
  交通运输支出1213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16023万元,比上年增长43.36%。
  商业服务业支出5807万元,比上年增长58.59%。
  住房保障支出5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49%。
  (三)收支平衡情况
  全年财政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决算数据待上级批复后,再按规定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此外,为深入实施优势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带动、先进文化带动“三大战略”,全力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报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政府通过各融资平台全年融资8.2亿元,累计融资余额达 19.1亿元。
  二、2010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财税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财政收入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较“十五”期末增长2.3倍,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回顾一年来的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税费收入征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除,我市企业税收贡献能力逐步上升,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为确保完成、超额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各项政策,从年初开局,到年末收官,全市经济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强化收入调控,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超额完成了年初的预算任务。
  (二)贯彻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扩大政府投资。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各项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统筹财力资源,积极打好三大战役,坚持推进城市三创,重点支持了醴陵大道、渌江大道、国瓷路、阳三路、仙岳山文化景区、渌江防洪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市本级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克服一切困难,以优质资产为抵押、潜力项目为载体,积极主动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大胆融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确保我市醴陵大道建设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积极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出口退税率上调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减征和停征100余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支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奖励等措施,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推进结构调整。用好用足国家以及省级财政扩大内需扶持政策,引导建立企业科技、技改项目储备库,积极指导、帮助企业申报财政扶持项目,实现企业和财政的和谐共进。全年争取上级产业发展补助资金7266万元,增长30%。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建设,全年拨付节能技术改造补助资金9652万元,拨付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5892万元,有效降低了万元GDP能耗,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2010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9010万元。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落实粮食直补和粮食综合补贴等涉农惠农政策,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改善。全年拨付资金1091万元,认真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整合上级林业专项,全年拨付500万元,基本保障了“三边”造林等林业的投入。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市财政全年累计拨付2329万元,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市财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4801万元,积极推动 “家电、汽摩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有效释放了农村消费需求。
  (四)切实保障民生民利,公共财政特征凸显
  社会保障事业方面。2010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399万元,重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等。其中: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7960万元,企业改革和就业补助资金3569万元,抚恤资金2858万元,城乡低保、五保资金7172万元。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确保“六补”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就业局势稳定。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所有城镇户籍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范畴,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筹集资金943万元,对农村无房居住户、因灾倒房户或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养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及其他农村贫困户实施救济,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教育事业方面。2010年,全市教育支出为36791万元,增长18.23%。继续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扶困助学体系,筹集扶贫助学资金1066万元,为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达到28380人次。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切实保障了离退休教师的待遇。安排专项资金,支持59所中小学校申报全省合格学校建设。按照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全年投入4200万元,重点支持城区江源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的搬迁和改扩建。市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支持了市陶瓷花炮职业学校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2010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8873万元,比上年增加3040万元,增长19.20% 。积极筹措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补助资金,提高参保对象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全市参合农民共计801729人,人平筹资140元,其中财政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筹资总额11225万元。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参保人数为85085人,财政对参保居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筹资总额1985万元。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年共拨付公共卫生专项补助资金4416万元,其中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2286万元(2010年人均补助由15元提高到17.5元),拨付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国家免疫规划和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预防控制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资金1020万元。国债项目投资10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
  文化体育事业方面。2010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75万元,增长8.55%。支持中国第二届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在我市举行,并收购收藏了大师作品。通过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了我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面对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洪涝灾害等自然界的严峻挑战,财政工作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收支规模和增长幅度,这综合反映了我市的经济实力,充分显示了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我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奠定的坚实基础,表明了我市实施宏观调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前我市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但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财政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仍需继续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尚需完善,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三、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城市发展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先进文化带动”三大战略,按照“稳增长,优结构;重民生,促发展;强基础,严监管”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努力实现“十二五”财政工作的良好开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财力情况,2011年预算拟作如下安排:
  (一)收入预算安排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为252876万元,比2010年完成数增长25%。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1766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31744万元,增长24.41%;
  上划中央税收收入77422万元, 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5827万元,增长25.70 %;
  上划省级税收收入13688万元, 比上年完成数增加3007万元,增长28.15%。
  确立这个收入目标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为“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省内周边县市发展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为确保我市全省领先地位的要求;三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水平的支出需求(比如:津补贴提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提基数、社会保障提标扩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因此,按 25%的增长水平安排2011年的财政收入预算是积极、稳妥的。
  (二)支出预算安排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支出安排,力求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要求,支出重点继续向公共领域倾斜,突出“两个优先”,优先保障人员经费、运转经费等刚性支出到位;优先安排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
  2011年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27007万元(含上级提前通知的补助支出),比上年年初预算数增加67217万元,增长42.07%。一般预算支出的分项安排情况(按支出功能科目):
  一般公共服务29384万元,比上年增长45.91%;
  国防支出1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6%;
  公共安全支出7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4.47%;
  教育支出340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45%;
  科学技术支出30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9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93万元,比上年增长2.9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1.03%;.
  医疗卫生支出15712万元,比上年增长62.72%;
  环境保护支出3017万元,比上年增长223.39%;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9456万元,比上年增长98.67%;
  农林水事务支出11345万元,比上年增长73.66%;
  交通运输支出785万元,比上年增长39%;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7914万元,比上年增长28.48%;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965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2059万元;
  总预备费支出2000万元;
  其他支出4287万元。
  四、乘势而上,奋发赶超,全面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财政部门将积极把握当前经济有利形势,克服一切困难,紧紧围绕市委的战略部署,乘势而上,大干快上,努力确保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一)科学组织收入征管,扩大地方财力规模
  继续通过预算安排产业发展资金和奖励资金,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奖励政策,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五强五快”乡镇给予奖励。用好用活用足财政政策,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政策,为我市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落实有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收可持续增长潜力。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方式,重点加强鞭炮烟花等资源性财政税费统征,提高财政调控能力。
  (二)贯彻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加大政府投资,引导消费需求。统筹政府财力资源,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重点保障“三大战役”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深入推进城市创建工作,提高城市品位。认真做好中央和省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稳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栋改套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重点支持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大力推进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继续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
  (三)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沼气建设。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继续巩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成果,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创业,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积极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有效引导农民进城。
  (四)着力改善民生民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职教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困难家庭学生扶助体系。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水平,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城乡低收入家庭、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文体计生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政策。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保持就业局面基本稳定。
  (五)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自身建设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机制。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强化财政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主动服务意识,着力规范财政内控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增强财政运行的透明度。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围绕“争一进百、科学跨越”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财政工作良好开局,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