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醴陵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主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双重影响,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2009年财政总收入预算为136006万元,全年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14195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4.38%,比上年增加23690万元,增长20.03%。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0327万元,增加20640万元,增长29.62%;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44221万元,增加2783万元,增长6.72%;
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7410万元,增加267万元,增长3.74%。
全年完成基金收入9218万元,比上年增加467万元,增长5.34%。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8128万元,比上年增加35190万元,增长24.62%。其中分科目支出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698万元,比上年增长20.25%;
公共安全支出7890万元,比上年增长5.5%;
教育支出31118万元,比上年增长7.66%;
科学技术支出2357万元,比上年增长42.68%;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58万元,比上年增长70.1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88万元,比上年增长25.96%,;
医疗卫生支出15833万元,比上年增长68.76%;
环境保护支出2629万元,比上年增长50.49%;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046万元,比上年增长0.07%;
农林水事务支出18137万元,比上年增长51.74%;
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6177万元,比上年增长59.18%,其中中小企业发展事务支出14262万元,比上年增长69.62%;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支出4081万元,比上年增长224.4%;
全年完成基金支出12424万元,比上年增加964万元,增长8.42%。
(三)收支平衡情况
全年财政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决算数据待上级批复后,再按规定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此外,为加快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报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政府通过各融资平台全年融资6.6亿元,累计融资余额达12.7亿元,主要用于醴陵大道、渌江大道、江源大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
二、2009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财政工作经受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结构性减税的双重影响,财税部门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尽管开局艰难、过程复杂,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财政收入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回顾一年来的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准确把握形势,积极主动促发展。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活财政”的理念,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功能,推动全市经济在危机中逐渐回升向好。一是认真落实政策保企业。积极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出口退税率上调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减征和停征100余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年减轻企业负担达8000万元,支持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二是全力筹集资金搞建设。通过市财政安排、融资平台融资、争取上级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较好地保障了醴陵大道、江源大桥、渌江大道提质改造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资金需求。三是积极支持产业促发展。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和对上争取资金,落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升级、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3072万元。通过产业发展专项安排和土地出让征地拆迁成本及政策优惠返还等方式拨付资金23453万元,重点支持了我市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陶瓷科技工业园区建设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四是不断扩大内需促消费。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通过上级支持和本级配套,全年筹措资金15958万元,积极拓宽城乡消费需求,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4576万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2936万元。
(二)努力组织收入,负重奋进保增长。面对严峻的财政收入形势,全市各级征管部门始终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竭尽全力确保收入增长。一是强化征管保增长。在依法加强重点行业税源征管的情况下,坚持抓“大”不放“小”。通过理顺内销鞭炮烟花税费征管体制、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协税护税等措施,确保收入颗粒归仓。二是突出调度保增长。加强征管部门协调,促进收入均衡入库,做到国税短收地税补、税收短收非税补、月度短收季度补,力保财政收入超收。三是政策引导保增长。通过落实国家减税让利优惠政策,实施纳税大户奖励和银行新增贷款奖励,落实规模企业和新办企业土地出让金优惠政策等措施,支持企业渡难关。四是创新体制保增长。进一步完善国税、地税、国土、国资等征管部门收入目标管理办法,改革完善以“划分收支、超收分成、增收奖励、短收分担”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以“征管下移、责任包干;超收全返、短收全赔”为主要内容的花炮税收征管体制,征管部门抓收入积极性明显提高,乡镇发展经济和协税护税的热情日趋高涨,体制机制活力凸显。
(三)调优支出结构,倾心尽力保民生。坚持公共财政理念,在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坚定不移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向公共领域倾斜,把民生民本支出放在财政支出的首要位置,公共财政特征彰显。2009年,全市完成财政预算内民生支出122166万元,比上年增长24.41%,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8.58%。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年安排教育经费37598万元,比上年增加4581万元,增长13.88%,其中:安排3851万元继续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拨付10939万元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含原口径津补贴);安排奖、助学金 572万元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拨付1613万元支持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拨付353万元支持62所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拨付200万元支持醴陵陶瓷烟花技术学校建设;投入961万元支持实验小学、江源小学改扩建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拨付3493万元偿还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等。二是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全年“三农”投入30644万元,比上年增加13470万元,增长78.43%,其中:发放粮食综合直补、粮种补贴、库区移民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各类涉农惠农补贴资金12557万元;投入2197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道路建设;投入4956万元加强水利建设,其中本级安排1100万元用于水利冬修、病险水库治理等;投入1658万元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综合能源建设;安排奖补资金965万元用于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安排1986万元用于村级运转、村干部补助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三是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全年社会保障支出(含缴费)49982万元,比上年增加7305万元,增长17.12%,其中:落实补助资金6011万元支持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全市共51259人享受了城乡低保;筹集资金近6897万元用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投入1920万元支持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展职业培训等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是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全年环境保护投入10582万元(含融资投入),比上年增加3829万元,增长56.7%,其中:拨付1591万元支持垃圾处理场建设,拨付6839万元支持污水处理厂建设,促进了“两型”社会发展;投入 200万元鼓励支持企业进行烟囱和窑炉改造;投入212万元用于潘家冲铅锌矿尾矿治理。
(四)提升理财水平,转变方式强监管。按照建立“公共财政、阳光财政、法治财政”的要求,着力转变财政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强化财政监管,增强体制机制活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优化融资环境,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竭力打造金融安全区,构建诚信醴陵。制定了《融资与债务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了我市政府融资与债务资金的监督管理,强力支持政府融资搞建设。二是深化改革促规范。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新要求,更加细化、规范化了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有效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订了《醴陵市“一卡通”发放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和改进了涉农惠农资金的发放。三是强化监管求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查处了一批违规违纪行为。拓展政府采购管理范围,节约资金1100万元,节约率达13.76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基建项目评审管理和资金结算,全年评审项目376个,送审金额102039万元,审减金额 14923万元,审减率达15%。四是强基固本树形象。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年”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四治”活动、警示教育活动,使财政系统广大干部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人民负重前行、加压奋进的一年,也是财政化危为机、赢得发展的一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出口受阻、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财政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投入与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新的财源增长点不明显,收入增长乏力;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财政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上述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逐步加以解决。
三、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按照“目标提高、标准提升、发展提速”的总体要求,围绕“保增长、优结构、强基础、促发展”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大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实现“争一进百、科学跨越”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财力情况,2010年预算拟作如下安排。
1、收入预算安排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为16.5亿元,比2009年完成数增长16%。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4946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4619万元,增长16.18%;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5089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6669万元,增长15.08%;
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8834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424万元,增长19.22%。
全年基金收入5120万元。
确立这个收入目标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方面,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逐步消退,我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将进一步得到巩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将逐步增强,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我市今年将深入实施优势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带动、先进文化带动“三大战略”,全力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一系列重大项目将相继实施,给我市财政增收带来了利好因素。因此,按16%的增长水平安排2010年的财政收入预算是稳妥的。
需要说明的是,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将对我市的收入规模和财力产生较大影响。待省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并对收入和财力进行测算后,届时我们再将有关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支出预算安排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安排,力求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要求,支出重点继续向公共领域倾斜,突出“两个优先”,优先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刚性支出到位;优先安排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民生社会事业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
2010年安排一般预算支出159790万元(含固定性上级追加支出及补助下级支出等),比上年年初预算数增加31806万元,增长24.85%。一般预算支出的分项安排情况(按支出功能科目):
一般公共服务21840万元,比上年增长28.51%;
国防支出151万元,比上年增长57.29%;
公共安全6739万元,比上年增长49.46%;
教育3082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4%;
科学技术2641万元,比上年增长43.14%;
文化体育与传媒964万元,比上年增长120.09%;
社会保障和就业33035万元,比上年增长3.52%;
医疗卫生3367万元,比上年增长7.43%;
环境保护933万元,比上年增长61.98%;
城乡社区事务24943万元,比上年增长55.63%;
农林水事务6491万元,比上年增长28.43%;
交通运输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23282万元,比上年增长36.2%;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164万元,比上年增长 6.49%;
其它支出3854万元,比上年下降 12.98%。
基金支出预算5148万元,比上年下降3.56%。
3、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2010年,安排一般预算收入104946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64418万元,当年财政收入总计169364万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15979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9574万元,当年财政支出总计169364万元。全年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四、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完成2010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财政部门将积极把握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形势,紧紧围绕市委的战略部署,乘势而上,大干快上,努力确保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一)以生财为根本,聚力支持经济发展。坚持不懈地把发展经济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运用财税杠杆,推动经济发展,拓展收入来源。通过预算安排和融资争资,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城市“三创”,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改革政府性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继续大胆融资搞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支持打好“三大战役”。调整支持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在扶持产业的激励措施上,更加注重向政策支持鼓励项目建设转变。继续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的有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巧用“四两拨千斤”,有效整合财政资源,支持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树立“敢舍才有得”理念,在财政税收、要素支持、项目建设、资金引导、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紧扣“1211”工程,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加快培育陶瓷千亿产业集群,支持培育壮大釉下五彩瓷和电瓷电器和物流园建设,全力支持华联、华鑫等有条件的企业上市。
(二)以聚财为核心,严格坚持依法征收。在坚持依法征管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征收与支持、管理与服务两个关系,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是进一步优化市对乡镇财政体制。实行一定三年、适当稳定、利于长期发展的新一轮财政体制,在保任务、保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市对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超收的分享比例。在继续完善内销鞭炮烟花税费统征的基础上,有效加大煤炭、硅火泥、金矿等矿产资源税费统一征收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综合运用“五强五快”乡镇(街道)考核奖励办法和财政体制活力调动市乡两级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对全年收入按征收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责任分解,按季考核,加强收入调度,力求超收。三是强化各项税收征管措施。适当提高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标准。严格“一站式”收费,从严控制税费减免,有效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加大税收征管和稽查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纳税服务、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等有效措施,规范收入征管秩序,确保应收尽收。
(三)以民生为重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好保运转、促发展、惠民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安排预算财力,重点倾向民生事业,努力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良性循环。一是着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四个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认真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全面实行封山育林的要求,取消育林基金征收,适当加大对林业基本支出的保障,有效整合上级林业专项,加大对“三边”造林等林业的投入。继续加大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政权正常运转。二是加大对教育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办法。按照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城区江源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的搬迁和改扩建。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支持陶瓷花炮职业学校建设。三是积极支持创业和就业。继续落实各项促进创业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人群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积极创业,支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四是促进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支持扩大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继续支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五是着力建设好城市综合承载平台。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鼓励吸纳农民进城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
(四)以创新为动力,竭力深化体制改革。一是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二级单位逐步纳入改革范围。三是完善资金管理机制。综合利用绩效评价、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等财政监督手段,加大监察、审计、财政等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增强监管合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四是完善争资引项激励机制。综合运用争资引项考核奖励办法,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向上、向外争资金引项目,借助外力助推发展。积极向上争取低碳产业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逐步实现醴陵产业发展从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五是完善管人用人机制,加强财政干部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能力、靠得住的财政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2010年是醴陵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大跨越的关键之年,财政肩负的工作任务繁重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争一进百、科学跨越”的奋斗目标,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