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醴陵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财税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一化三基”工作主题,服务发展,构建和谐,强化管理,圆满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

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826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1.75%,比上年增加18070万元,增长18.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687万元,增加14789万元,增长26.9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41438万元,增加389万元,增长  0.95 %;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7143万元,增加2892万元,增长68.03%。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142938万元,同比增长   34.86%

全市财政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决算数据待上级批复后,再按规定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波折不平。由于受低温冰冻、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和奥运花炮禁运、人民币升值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市财政收入形势较为严峻。但经过市乡两级政府以及财税部门的艰苦努力,仍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财力支撑。回顾过去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工作,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坚持服务大局,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积极服务于“一化三基”的战略决策,努力筹措资金,坚决兑现政策,握紧拳头办大事,不断加大对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资金保障。

一是大力融资争资引项,强化财政保障能力。在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运用政府资源,大力融资争资引项。全年各融资平台融资43405万元,两年累计融资达到8.1亿元;向上级争取转移支付和专项追加财政资金8.9亿元,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和可支配财力空间。通过财政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效地引导和带动了全社会的大投入,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是支持新型工业化,助推产业发展。投入支持产业发展资金4817万元,重点支持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拨付奖励资金536万元,奖励纳税大户、银行新增发放贷款和企业争创名牌。积极筹集资金,解决市属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和支持醴陵电瓷厂等株洲市属企业改制。认真落实《醴陵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若干优惠政策》,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办企业实行了最优惠的财政政策。

三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扩容步伐。通过预算安排、融资和向上争取资金,全年投入49364万元,两年累计投入97208万元,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全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2902万元,保障了江源大桥、渌江大道二期、城区主干道改性沥青路面改造、渌江人行桥、国瓷路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全年财政投入农村道路建设资金6457万元,支持省道S313线、县乡道路建设。本级财政安排717万元配套资金,累计安排4661万元,确保了省道S313线提质改造工程完工;财政三年累计安排13116万元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带动民间加大投入,累计硬化道路2400公里基本完成了“十一五”农村道路建设任务。安排360万元农村集镇建设资金重点支持4个集镇的建设改造。城乡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是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安排300万元,用于污染源调查和城区燃煤窑炉改造奖励,淘汰落后产能;拨付 4593万元支持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拨付413万元,支持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拨付867万元,继续开展了退耕还林和生态效益林补偿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了和谐醴陵建设。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把民生民本支出放在财政支出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大了保障力度。全年民生支出8.1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6.28%,公共财政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一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认真落实了涉农惠农政策,发放粮油猪种养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库区移民补贴等资金8983万元;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86万元,农田水利资金2891万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902万元,加上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各类涉农资金支出总额达17174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拨付村级运转经费、离任村干部补助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资金1899万元,保障了基层的稳定有序运转。

二是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5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财政拨付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665万元,增长43.08%。进一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标准,人平每月增加101元,养老保险支出24281万元。稳步扩大了城乡低保范围,纳入低保范围的人数54687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支出3016万元,农村低保和五保户支出1505万元,拨付敬老院建设资金675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30%。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就业再就业支出230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512人。拨付廉租房建设资金1404万元,新增廉租房面积1.2平方米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三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年财政教育支出3.27亿元,增长31.25%,其中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资金2.43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拨付中小学贫困生救助金492万元。全面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拨付1678万元偿还债务,减轻了义务教育的压力。

四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年医疗卫生支出12887万元,增长54.7%,完善了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财政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资金3800万元,其中安排2545万元用于解决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启动了城镇居民医保,安排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063万元,参保人数60316人。安排城乡居民及优抚对象医疗救助资金524万元。继续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5598万元,参合农民达78.2万人。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安排公共卫生经费1820万元,其中安排149万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理资金43.5万元,有效地化解了不合格奶粉在我市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坚持改革创新,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着眼于提高财政运行效益,向纵深推进了财政管理改革,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预算执行更加规范。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新要求,完善定额管理方式,科学制定支出标准,细化专项项目,提高了预算编制水平。加大资金拨付监督力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内部分配审批及拨付程序的规定》,规范了资金拨付流程,保障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二是资金支付把关更加严格。综合利用政府采购、招投标、财政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支付和“一卡通”发放等手段,对大宗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资金、涉农惠农资金、社保资金严把支付关。通过政府采购节约财政资金1874.5万元,节约率达18.5%;财政投资评审核减金额9764万元,审减率达23.7% ;国库集中支付直接支付资金114007.5万元,直接支付率 81.6%;“一卡通”发放涉农惠农资金15项,金额7960万元,节约了财政资金,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

三是财政监管更加精细。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征管,全面推行基本建设非税收入“一表式收费”,对国土收入按宗地实行分宗分块核算成本,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削峰填谷、规范秩序”的原则,支出7460万元,积极稳妥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逐步规范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先后对国土出让金、改制企业财务及资产和救灾等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清查,规范了财政收支行为。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负重加压、励精图治的一年,也是财政工作赢得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财政增收;缺乏大项目和战略投资,新的增长点不多;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平衡难度加大;财政管理不够精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9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体现市委的决策,更加注重促产业、保增长,促使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更加注重保民生、保运转,促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更加注重深化财政改革,促使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更加注重绩效财政建设,促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为实现争一进百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综合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奋斗目标18%以上。按15%的增长目标,全年财政收入任务为13600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1176万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6680万元,上划所得税收入8150万元。

确立这个目标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经济形势将会比较严峻,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目前我市外向型企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部分企业出现负增长,税收收入特别是增值税收入增长不稳定。国家调整税收政策,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将减少我市税收6000万元左右。国家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会对我市的收入和财力造成较大影响。

2009年,全市支出预算安排127984万元,较2008年初支出预算安排增加17069万元。财政支出安排,力求充分体现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法制财政的原则,支出重点向公共领域倾斜。

(一)保运转,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一是按国家政策规定足额安排人员经费、人员工资及各类津补贴等39248万元,比上年增加5304万元。二是按标准安排公用经费8357万元,比上年增加154万元。

(二)重民生,支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社保、计生等社会事业支出为65191万元,占整个支出的50.94%。一是安排教育经费28802万元,同比增加4695万元。二是安排科技经费1760万元,达到科技考核目标的标准。三是安排卫生事业支出9859万元,比上年增加592万元。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经费5700万元;离休及二等乙医疗统筹559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07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400万元。四是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3656万元,同比增加3754万元,增长18.86%。其中:对企业基本养老金补助4764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6057万元,就业补助资金1630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260万元,农村低保生活费1082万元,五保户供养844万元。五是安排计生经费1114万元,比上年增加207万元。其中:计划生育基层补助经费514万元。计生家庭奖扶补助142万元.

(三)壮财源,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支持产业发展。安排园区建设及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拼盘8100万元,其中:陶瓷工业园专项资金1000万元,土地政策优惠5500万元,产业发展及政策兑现资金1600万元,增加1000万元。二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安排新农村建设支出12643万元。其中:涉农惠农资金7524万元,新农村水利建设资金900万元,离任村干部补助403万元,村级社区经费补助1489万元,种粮大户奖励8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配套84万元。

(四)增投入,支持新型城市化建设。一是安排基本建设资金10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主要用于融资还本付息。基建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融资解决。二是安排城市日常维护费用4012万元,比上年增加622万元。其中:重点镇建设补助300万元,环境保护、烟囱拆除奖励和污染源清查200万元,环卫改革保洁经费150万元,垃圾处理场维护支出50万元,城市公用电费及路灯维护费200万元,城市道路维护与改造150万元。

三、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全面完成2009年预算任务

为确保圆满完成2009年预算,财政部门将按照市委确定的一化三基”、“争一进百”战略目标,围绕发展抓大事,着力保增长;围绕和谐解难题,着力改善民生;围绕改革争创新,着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围绕规范强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致力于服务企业,增强发展后劲。企业的发展,事关经济发展,事关财税后劲。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认真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改革、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重大税收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认真落实好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支持自主创新优惠政策,支持节能减排,推进陶瓷、花炮产业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落实国家统一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切实减少审批和检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财政体制机制和财政奖励政策,重点鼓励新办企业,鼓励花炮税收增长,奖励“五强五快”乡镇。继续鼓励金融部门新增贷款,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致力于收入征管,确保稳定增长。通过建立和健全合理有效的财政税收体制机制,确保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合理分配税收任务,加大对偷税、漏税打击力度,确保应收尽收,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二是实行“划分收支、超收分成、短收分担、增收奖励、确保运转”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构建更具活力的财税征管机制和分配机制;实行“集中管理、核定任务;征管下移、责任包干;统一征收、单独考核;超收全返、短收全赔”的花炮税收征管体制,确保花炮税收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三是依法依规依程序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继续实行“一站式”收费,适当加大政府对非税收入调控力度,杜绝一切随意减免现象。

(三)致力于保障重点,促进和谐稳定。积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积极推进创建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市工作,加大扶贫助学力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专项资金,做好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重点构建政府主导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努力保障乡村两级正常运转。积极组织资金,统筹兼顾,努力保障好政府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需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我市财政形势将更加严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对财政资金倍加珍惜、精打细算,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降低政府运行和管理成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重点向保增长、保民生倾斜。同时硬化预算约束,紧缩预算开支,确保收支平衡。

(四)致力于扩大投资,支持项目建设。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年”活动。通过抓项目,实现保增长;通过抓项目,实现扩内需;通过抓项目,实现调结构。一是加大向上争资引项力度。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及时收集信息,科学选择项目,明确争资重点,积极立项争资。适度增加项目前期预算费用,重点支持岳汝高速、沪昆高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性项目,通过财政政策全力争取一批投入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户醴陵。二是做好筹资工作。充分利用城投、国投、农发、土地储备等融资平台,加强与银行对接,争取更多的融资;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建设。三是支持招商引资工作。认真落实好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惠政策,支持“中国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创意园”建设和陶瓷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招商引资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战场。认真执行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

(五)致力于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体制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以创新的手段加快建立结构合理、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体制。一是完善预算管理机制。认真做好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机制。二是完善资金管理机制。综合利用绩效评价、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金财工程等财政监督手段,加大监察、财政、审计等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增强监管合力,确保社会保障、基本建设、涉农惠农等财政性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进一步完善管人任人机制。切实加强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全面实行限时办结制、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和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重拳出击整治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培育“务实、严谨、廉洁、高效”的机关作风,努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和理财水平。

各位代表, 20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全面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一化三基,争一进百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效率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